上古女孩能有多开放诗经里有一首诗,说得简

在我辈后人的印象中,古代女孩儿都是很矜持的,似乎跟陌生男子说两句话都能闹个大红脸,然而,这大约是到了中古以后,有了礼教,有了“男女大防”之后才出现的结果。

上古

而在此之前呢,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意义上,把先秦两汉以前称为上古,魏晋到明称为中古,明以后到清,称为近古。

儒家提倡的礼教汉朝才兴起,以后越来越严格,对女人的约束自然也越来越多,直到中古以后,女人基本上就到了足不出户的地步,婚姻、生活全不由自己做主,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仿佛关在笼子里的鸟儿,有些羞涩,有些矜持,那当然是很自然的事,那么,在此以前,也就是上古时期呢?

今人很难想象,上古的女孩儿得有多么开放,而且时人还不觉得有多么不好意思,反而堂而皇之的纪录在诗歌当中吟咏流传,大约有点如今流量文的意思,说的还很详细,因此,也得以为我们保留下了那一段,女孩儿以及女人们,还呼吸着自由的空气,还释放着自然天性的日子。

女孩

这样的诗很有几首,但都比不上它,大约后人故意省略里面的实质内容吧,传统释义中居然对其中一个关键词做了故意的歪曲,如此一来,整首诗变得非常浪漫。

然而,偶尔看到汉朝人的注释之后,才惊讶地发现,这首诗哪里浪漫来着,说的简直不忍直视。那么,究竟是那首诗呢?不是别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经·邶风·静女》,同学们,脑袋晃起来,我们先朗读一下课文,曰: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

什么意思?

城边

传统解释是: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来,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色的芦管。芦管鲜明有光,喜爱你的美丽。从郊外采来荑草赠送,确实又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包含着深深的爱意。

从这个解释上看,一首诗,将小伙子的憨厚以及女孩儿的调皮表现的淋漓尽致,约好在城边的角落等候,男孩早到,女孩儿却调皮地躲藏起来,直到男孩着急的不能再着急的时候,忽然出来,赠送了一只彤管。

没毛病,完全是一首很正经很正经的爱情诗歌吗,又有什么不忍直视的呢?关于这个问题,要害就在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关键词,什么关键词?

静女?美人?醒醒吧,就知道你只能看到这几个字,但里面的关键词不是这个,而是“彤管”。

芦管

那么,彤管有什么问题,不就是一根红色的芦管吗?

这里的要害就在于,女孩儿刚跟男孩儿见面,在人家急不可耐的时候见面,见面时不先说几句安慰的话,为什么一伸手就送一只彤管?如此一来,这首诗便有点蹊跷了,然而幸运的是,战国末年到西汉初年,可以算作汉朝人,在《诗经》研究上有卓越成就,“毛诗”一派的开山鼻祖毛亨对彤管做了详尽的解释,原来是:后妃群妾以礼御于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

说白了,以后将这种授之以环的环,称之为戒旨,后来发展到戒指,那么,这个戒旨有什么含义呢?

后妃

生子月辰,也就是女孩很不方便的时候,为什么不方便,这就只能自个儿琢磨去了,如此一来,这首诗就完全变味了。

俩人约在城边,在无人的角落,想干点啥?明明说好的事,到时女孩儿还不来,难道她变心了,改主意了,正在小伙儿急得抓耳挠腮的时候,女孩儿忽然出现,一出现就送他一个草戒旨。

呵呵,事到如今,小伙子可不是只有傻笑了,因为他能随便走到城外,而且还有那么多闲工夫,不用为生活发愁,至少起码也是个平民,知道点上面的掌故,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明白什么意思怎么办?他又不敢跟女孩儿生气,只能一个劲儿地巴结,这个彤管真美丽,这把荑草真美丽什么的,看那模样,完全一个哈巴狗似的。

两情相悦

虽然俩人那事儿没干成,但足以说明,上古女孩,只要两情相悦,基本上一见面就能开房,一首原本以为浪漫的爱情诗居然变成这样,里面的内容说的可不是简直不忍直视,完全是需要蒙着眼睛,一边大喊我是很正经的人,一边又从手指缝里偷着看的。

然而,对当时的女孩儿来说,爱就爱,不爱就不爱,表达的非常直接,不过到了后世,给女孩以及女人加以种种礼法之后,她们便变得越来越沉闷,越来越窒息,完全丧失天性,成了由男人们塑造出来的人。

好在现在,这些礼法已被摈弃,女孩儿又可以恢复,很自然的天性了。

参考文献:《诗经》、《毛诗正义》、《中国妇女生活史》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