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多说,《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周南·关雎》,在中国诗歌史上,具体非常崇高的地位。该诗在“兴”、双声叠韵、重章叠词等,艺术表现手法的加持下,语言可谓非常优美、生动和传情。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
只见该诗,写道:“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其中,“关关”是拟声词,形容雄雌二鸟之叫声。“雎鸠(jūjiū)”即水鸟名。“窈窕(yǎotiǎo)”即身材体态美好。“淑女”即贤良女子。“逑”即“仇”的假借字,匹配之意;“好逑(hǎoqiú)”即好的配偶。“荇(xìng)”菜乃一种可食用水草。“流”义同“求”,摘取之。“寤寐(wùmèi)”即醒和睡,泛指日夜。“服”同想。“友”有亲近之意。“芼(mào)”即择取,挑选。“乐”有“使……快乐”之意。
该诗的大致翻译,版本较多,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版本如下:“
啾啾和鸣的雎鸠,依偎在河中小洲。(那)娇媚明丽的女子,即是君子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不停地采摘。(那)娇媚明丽的女子,梦中醒来难忘怀。
美好的她难得到,日日夜夜在思念。(可)想来想去思不停,翻来覆去睡不着。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不停地采摘。(向)娇媚明丽的女子,奏起琴瑟以示爱。
参差不齐的荇菜,左右不停地择取。(向)娇媚明丽的女子,击鼓鸣钟取悦她。”
通常来说,这首《关雎》的主题,被认为是:“就是一首普通的,描写周南地区,一位男子爱慕一位采摘荇菜的,娇媚女子的情歌。其核心内容,记载的就是这位男子,对这一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应该说,这一观点,被大多数人认为,就是这首《关雎》的“本来面貌”。
可是,一些学者,大概是想要炫耀自己的知识渊博或是学识,又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目的。总之,他们往往会给出一些,标新立异的其他解读。甚至,有时候,属于是为了解读而解读,为了解读而使劲解读。最终,这些人为了彰显自己,恨不得能把《关雎》的主题内容,解释出“一万种可能”,恨不得能解释出“花”来。
例如,有的学者否定《关雎》的主题,是描写“男女之爱慕”,而将《关雎》的主题,定为是“赞美周王朝后妃之德!”其实,在很多人看来,这种观点很牵强。因为,这首诗从头到尾,根本看不到有后妃的影子。对此,一些学者回应道:“此诗是暗含赞美后妃,当然明着是看不出来的!”反正,他们总是有理由的。
又例如,有的学者也否定《关雎》的主题,是描写“男女之爱慕”,而将《关雎》的主题,定为是“抒发一种‘志向’,即通过表达君子对淑女志在必得,而抒发一种君主对贤才的渴求!”对于这一看法,很多人还是觉得很牵强。为何牵强呢?只因全诗看不到君主。不过,这些人总是有理由的,大家最好不要与他们争辩。
再例如,有学者借用孔子在《论语》里说的话,即“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继而,将《关雎》的主题内容,定为是“思无邪”的典范,是绝佳的“克制情感”之范本。
至于,其他一些学者对于《关雎》主题的解读,笔者就不再赘述了。只因大体上和笔者所开列的三种观点,大同小异。
最后,笔者想说:“无论一些学者,如何去解读《诗经·周南·关雎》的主题内容。哪怕真能把《诗经》的这一首《关雎》,解释出一万种可能,真释出‘花’来。可终究是,无法掩盖《关雎》背后的,那个无名的,真正的作者的本来意图。也就是说,无论大家如何解读《关雎》,那都只是大家自己的解读,并不属于那个,无名作者的真实意图。即大家的解读,大概率不属于《关雎》本意。只因大家,始终无法忽略《关雎》的本来面貌。”
其实,大家之所以热衷于,讨论《关雎》表面主题之内容,背后的深意、内涵。大概率是受到了,据传是孔子编撰了《诗经》的影响。毕竟,据传孔子编撰《诗经》后,将《诗经》作为了儒生的教材。所以,说到底,大家讨论《关雎》主题的背后,实则是在猜想孔子的编书意图,即猜想为何孔子将《关雎》选入《诗经》,而且还是放在首位!
故而,与其给《关雎》的主题思想,解释出无数种,后人附会出来“大概”、“可能”、“也许”。倒不如回到《关雎》本来的面貌,坦然接受它最初的本真!换言之,这位历史上无名的作者,写《关雎》的本意,大概率是很朴素的想法。应该就是该诗表面,所描写的那样,就是描写的“一男子爱慕一女子”的平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