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很神奇的一首诗,女人需要从第一章读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思亲怀远是诗词中十分常见的主题,如何将这普通的话题,写得缠绵又有新意,历代文人是绞尽了脑汁。

就像李禺的《两相思》,顺着读是思妻诗,“夫忆妻兮父忆儿”,倒着读是思夫诗“儿忆父兮妻忆夫”,两两相思,缠绵悱恻;

还有苏轼的《少年游》,“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明明是自己思念妻子,却反过来说是妻子想念自己,将夫妻情深写到了极致。

其实要说这种夫妻互忆的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的《卷耳》。

全诗如下:“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陟彼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这首诗一共有四章,应该算是史上最早的怀人诗了。

此诗的经典神奇之处在于,第一章写的是女子怀念远方的丈夫,而后三章却是以男子的口吻,道尽对妻子的相思之情。

男女主人公各自的内心独白,在同一篇诗歌中展开,宛如一场戏剧,生动自然,又感人至深。

所以若想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女人需要从第一章读,而男人则需要从第二章开始读。

诗歌开头第一章通过描写思妇的一系列行为,表现了她对远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

她背着竹筐上山采卷耳,可是采了老半天,却连小小的竹筐都装不满。

这是因为她的心思完全不在这上面啊,她想起了被征去服役的心上人,不住潸然泪下,别说继续采卷耳了,连竹筐也被她丢弃在一旁。

那卷耳是什么东西呢?

“卷耳”是一种可入药的草本植物,在《诗经》中,经常可以看到女子采“卷耳”、“葛”、“萧”、“薇”等这些植物,都是通过描写女子的辛勤劳动,来寄托她们对远方丈夫的无限思念,“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因为丈夫不在身边,所以她们只能不停地劳作,来麻痹自己的内心,可是当连劳作都无法消磨她们对丈夫的思念时,那该有多悲伤啊!

她如此怀念丈夫,那么远方的丈夫是否也如她那般患了相思病呢?

接着第三章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丈夫的情景。

第二、三章,句式相似,是《诗经》中很常见的复沓写法,是为了增强抒情效果。

他骑着马儿,登上巍峨的高山,马儿早已筋疲力尽,而他却丝毫不觉疲倦,他拿出酒杯斟满,望着远方,对着山风明月,一饮而尽,可是心中的忧愁思念却怎么也无法消除。

登高是为了望远,借酒是为了消愁,可是即便山峰再高,也望不断天涯归路;美酒再醉人,也销不了他内心无尽的孤独忧愁。

登高望远路更远,举杯消愁愁更愁。

在妻子思念丈夫的同时,远方的丈夫也在怀念家中的亲人,所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大概便是如此了。

即使天各一方,也无法阻挡他们对彼此的情意。

接着的最后一章,其实写的还是丈夫的思念,意象也差不多,只是句式稍微有点变化。

尤其是一个“吁”字,是对全诗情感的总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丈夫的忧愁之情。

旅途是那样的艰难险阻,“崔嵬”、“高冈”、“砠矣”,人马是那样的疲惫痛苦,“虺隤”、“玄黄”、“瘏矣”,所以最后他才会那样的唏嘘感慨。

旅途环境和马儿神态的描写,更加突出了男主人公内心的忧愁痛苦,就像《秋思》里那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难道等待和一个人的再次相见,尽要花光今生的所有运气吗?

这首诗的巧妙就在于,用了对白的形式,将男女相思之情写到了极致。

而这种独特的写法,影响了后世无数文人,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月夜》,都是双方思念交替,和这首诗一脉相承。

就像《两相思》,男人需要顺着读,女人需要倒着读,这首诗也是如此,若想更好地体会那种刻骨的相思,女人需要从第一章读,而男人则需要从第二章开始读。

读完这首诗,不知道你会不会有一种感觉:说过再见的人,时光流逝谁也不知多年后是否真的可以再见,而光阴荏苒,岁月蹁跹,难免物是人非。

如果可以,那个人请你一定不要让Ta离开!

凯哥私人

你们的凯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