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为什么汉代人说读不懂,而今人却说

北京中科白癜风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6417_0.shtml
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大约年间的诗歌篇。相当于从明朝正德十六年也就是年到现代这年里选出了多篇诗歌,装订成了一本书。可见,《诗经》是通过时间的打磨,大浪淘沙而形成的一本含金量极高的诗集。它距今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了,所有的字词已经几乎已经不是原来的意思,古老的神秘的汉字虽然还延续至今,但是其所指向的内容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笔者之前写《蒹葭读了二十年,看完这个解读后,才发现自己完全理解错了》,大量读者留言,坚定自己认为的解读是正确的,不仅让我想起刘龙勋教授在解读《诗经》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汉朝人都说自己不懂《诗经》而今人却说自己读得懂呢?一、汉朝人直言不懂《诗经》在《楚元王传》(《汉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中有如下记录:至孝武皇帝,然后邹、鲁、梁、赵,颇有《诗》、《礼》、《春秋》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当此之时,一人不能独尽其经,或《雅》,或为《颂》,想合而成。时汉与已七、八十年,离于全经,固已远矣。视频截图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汉武帝刘彻当政期间,几乎没有人能够真正读通《诗经》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诗经》成书于春秋中期,到汉武帝时期大约历经了二三百年,这几百年中经历了战国七雄的混战局面,经历了秦朝统一天下的血雨腥风,很多知识学问难以很好的保存。尤其是秦始皇嬴政当政期间,焚书坑儒,烧毁大量珍贵的传承资料。秦朝覆灭以后,汉朝初期开始复兴儒家文化。一些年老的儒生靠着背诵、口传经文,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记录下来。成为了今文经。当然,仅凭着口传背诵,难免对解读经书有一定的偏差,尤其是距离了二三百年,或许每个人记忆的部分不同,流传的版本也不同。有人会问,这些汉朝的学问家就不能自己去考证吗?当然能。但是《诗经》之中包含风雅颂,三个部分。国风就有15国,民俗风情经过了百年的战争和秦朝的统一,或许早已经淹没在硝烟之中。加上《诗经》写作运用了大量赋比兴的手法,很多都是一种象征之物,究竟实质指代什么,只能在现有的文字资料里去推测。另外,语言、语音也发生了变化,上古时期的语言和汉朝时期又是不同。所以,汉朝的文化研究者深知一点,他们已经无法全部解开《诗经》的面纱了。后来的朝代更替中,也出现一些大学问家解读《诗经》,有的人则显得比较实诚和可爱。比如朱熹老夫子曾在《朱熹集注》,记录了解读《蒹葭》的心路历程。比如他解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他说,在水之中央,言近而不可至也。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注意最后一句,朱熹说他不知道究竟这个伊人指的是什么。《诗经》是难懂的,所以才有不同的解读流派,试图去解密先民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二、今人为何又能读懂呢?一种很奇怪的现象,离《诗经》年代较近的汉朝大儒们纷纷表示当朝没有一人能穷尽读通这本书,而当代人,距离三千多年了,却能读懂。难道是科技学技术进步了,还是思维进化了。如果思维进化了,为何三千年过去了,几乎还是没人能超越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呢,人文学科内,大部分还是在吃“老祖宗的饭”。纵观当下国学大师纷纷甩出一种自信的腔调,便是解读经典。无论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还是《道德经》和《易经》,甩出去的论调,言之凿凿间能让人感觉到这是唯一正确答案,更不要提对于《诗经》的解读,更是拿出十八般武艺。当然不仅仅是国学大师如此这般,其实一般网友也是如此,都认为自己的解读是正确的,并且确信这是《诗经》正确的答案。比如很多网友在《蒹葭读了二十年,看完这个解读后,才发现自己完全理解错了》留言道:跟古人解释“关睢一样。又是鱼鹰,又是水鸟。其实就是鸟叫的声音。借用。五、六月份你到河流旁边的芦苇丛中去看、去听,到处都是这种鸟叫的声音:呱呱几、呱呱几…………关关睢鸠…………咬文嚼字,以偏概全,该教授没有站在全篇意境的高度去考虑。这绝对是一首爱情诗,不是什么盐神诗。动物的求偶和人类的相思没有本质的区别。动物求偶时的嘶鸣声。南方地区的对山歌,黄土高原的信天游也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人类是高级动物,更含蓄,更艺术化了。动物以及人类不吃盐不会死,但不求偶不行,这是本能,也是传承。君不见,从古至今百分之九十九的诗词歌赋都是写爱情的,因为这是人类的共性,只有爱情方面的文学作品才能流传的地域最广,时间最长。这贴出两位网友留言,其实都是自己思考,非常感谢大家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不过,我发现绝大多数论调都是这样,自信中透露出确定。大家似乎都在争相说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而直接忽略推导的过程。这样的现象值得让人去思考的。#诗经#图片来自网络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