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经采薇农耕民族打游牧民族为何

历史上经常发生农耕民族败于游牧民族的战况,虽然在秦、汉、唐三朝,强盛起来的汉族有力量击败作为对手的游牧民族。但是,总体来看,农耕民族要想打赢游牧民族还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汉武帝进攻匈奴的代价是“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至于宋朝、明朝,那更是屡次败于游牧民族之手。那么,农耕民族为什么不容易打赢游牧民族?我们从《诗经·采薇》中即可看出端倪!

一《采薇》都写了什么内容

《诗经》不仅是文学作品,其中还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军事及文化含义。比如《诗经》中的《小雅·采薇》篇,就是一首著名的反映战争的诗篇。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呢?

战争缘由。

诗歌一开篇由“采薇极”起兴,描写了战争的缘由。薇菜刚长出地面之际,已到年终之时,归心似箭却有家难回,这都怪猃狁的入侵。(“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薇菜刚刚长出新芽,正是庄稼需要护理之际,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周军战士,是多么渴望回家。然而,一年到头不能回,作者心生抱怨,却又无可奈何,因为这是保卫民族的正义之战。

2.战事艰苦。

薇菜已经长出柔嫩的苗,一想到回家就忧心如焚,整天打仗又饥又渴,非常渴望家信的安慰,然而驻防地点不固定,没法让人捎回书信。(“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薇菜的叶片柔嫩,已到夏天,若在平时已到享受农闲的时候,然而家庭的温暖与休闲都成泡影。若是平常的征战,还能有书信了解家中的情况,然而这是在与游牧民族作战,他们以骑兵为主,行动飘忽,所以驻守的地点也经常变动,怎能看到家信?

3.担忧亲人。

薇菜的叶茎已经长老,变得粗硬,秋天到了,征战仍然没有何止。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回不了家。(“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种地以男劳力为主,可是出征的将士一旦身死,家里的地谁种?庄稼一耽搁就是一季,耽搁了农田,妻儿怎生过活?杜甫曾写诗“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苗无东西”,可见没男劳力,仅靠妇女种地的悲哀!所以,出征的战士生怕就此性命丢掉,难以回家。

4.捷报频传。

值得庆幸的是这次的打仗比较顺利,将帅乘坐着高大的战车,战马雄壮,席不暇暖,多次取胜。(“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从前文看,敌人行动飘忽,多次逃跑,然而这次统兵的将帅却很给力,领着以步兵为主的周军士兵,竟然打了多次胜仗。看来,这位战士很可能遇上了名将带兵。

战车

5.军阵严整。

为什么取得这么多胜利?诗人得意之余,交待了原因——战车等装备给力。四匹雄骏高大的公马拉着战车,供将帅乘坐,供士兵作掩护。四匹排列齐整的马,佩戴着鱼皮箭袋挂着雕弓。装备精良,小心百倍,只因军情太紧急。(“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装备好、素质高,这样看来,周军取胜的曙光就要到来了。

战车

6.归途之悲。

终于打赢战争,该回家了,应该兴高采烈吧?不!回家的戍卒,出征时是杨柳飘拂的春季,归来时已经是雪花飘飘的冬天。慢慢地走在路上,又饥又又渴,心里的悲伤又有谁能够知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从景物描写来看,这仗打了一年。为什么回去路上要慢慢走?正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吧!一年了,分外担心家里情况,怕出危险,比如有没有人饿死?老婆有没有改嫁?等等,所以诗人怕出现这样的场景,就慢慢地走,出现了时间上的拖延,让心里有个缓冲及调整期。

二农耕民族打游牧民族为何如此艰难?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农耕民族打游牧民族为何如此艰难。

第一,没有战争动力。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被迫做一件事与爱好干一件事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对于种地的农耕民族来说,一般情况下,他们靠种地能养活自己,所以到了万物萧疏的冬天,他们正好可以享用秋天的收获。所以,农耕民族就向往和平与自给自足的生活,没有战争动力。而游牧民族为何喜欢入侵,概因冬天没吃的,若遇上雪灾连牛羊都会大概率饿死。所以每到秋天,它们就有出去抢劫农耕民族的动力,以备自己冬天食用。

农耕

俗话说“杀头的买卖有人干,赔本的生意没人做”,游牧民族来打汉族有油水可捞,自然动力十足,不怕杀头。相反,汉族打游牧民族,即使打赢了也没便宜可占,抢不着东西,因此打仗的积极性自然就不高了。这也正是,后金铁骑战斗力旺盛,屡屡打败种地为主的大明帝国男丁的重要原因,正所谓“啥产业结构都没有,又不大会种地,做生意也不在行,不抢怎么办?”

游牧

正因为有着充足的战斗动力,所以后金以不过二十万众的人口,却屡屡打拥有近亿人口的大明帝国,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年明月对此评论说:“(努尔哈赤的军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对于这个说法,我认为比较正确。理由十分简单:对他们而言,战争是一种乐趣。……据史料记载,后金骑兵出去拼命前,家里人从不痛哭流涕,悲哀送行,也不抱怨政府,老老少少都高兴得不行,跟过节似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多抢点东西回来!”

后金军(影视形象

第二,缺乏作战训练。

农耕民族擅长种地,但种地周期长又很辛苦,所以练兵的机会较少;相反,游牧民族从小练习骑射,是天生的战士。正是因为缺乏长期的专业的作战训练,所以农耕民族打游牧民族如此艰难很正常。

第三,敌人行动飘忽。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骑兵多,所以行军速度非常快。与汉族作战,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换个汉族军队防守薄弱的地方继续作战。所以,对于汉族的军队来说,往往容易猜错目标,防不胜防。所以,诗中作者才写道:“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要想打赢他们的军队,就得汉族出现天才的将领,所谓“但使龙城飞将在”等。

第四,后勤艰难。

游牧民族作战,后勤相对简单,因为可以宰杀随行的牛羊、马匹等充饥。而汉族军队作战,要吃粮食,后勤往往艰难。 

三农耕民族怎样打赢打游牧民族?

以上,我们分析了农耕民族打游牧民族为何如此艰难的原因。然而,这也并不意味着无药可救。因为它或许可以通过如下方式避免。

第一,名将率领。

游牧民族军队速度快,所以汉族的步兵就必须有名将率领,更好地完成战略任务。比如诸葛亮率领的蜀汉精锐步兵就是魏军骑兵的恶梦,他会用八阵图、诸葛亮连弩等一系列创造发明将蜀汉的步兵武装成不好招惹的刺猬。

诸葛亮

第二,科技取胜。

农耕民族文化水平相对游牧民族要高,因此他们可以苦练科学,用科技力量来取胜。比如号称冷兵器时代的骑兵,到了坦克面前,既打不过又跑不了,只好乖乖地投降;而再往后,坦克打不过飞机,这当然是坦克既打不过又跑不过飞机的缘故;同样的道理,既又斗不过又跑不过的导弹,就逐渐成了飞机的克星。

坦克

所以,如果既不能跑赢科技树,又不能借名将取胜,那么,农耕民族打赢打游牧民族是十非艰难的。修长城只限于自保,缺乏主动进攻,并不能帮农耕民族怎样打赢打游牧民族,而这也正是大明帝国被清朝打得衰的重要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