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乡土生活气息浓郁,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了民歌中独立的一支。今日梅州,夕阳西下或月凉如水的夜晚,都可以看到市民在唱山歌,由此可以看到,客家山歌的生命力是多么强大,它的内涵又是多么深刻。
据史料记载,唐代始有山歌之称,而梅州民间流传的歌仙“刘三妹的故事”也发生在唐代神龙年间,可知客家山歌之盛行,正是其时。客家山歌深受春秋末年成集的《诗经》中《十五国风》的影响,后随客家人的迁徙,受畲、瑶等土著人的歌谣的影响。随着客家“民系”的逐渐形成,变成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即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而其唱腔约有多种,其他民间小调则有多种,主要是松口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梅州客家山歌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经过其不断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除“情歌”之外,尚有“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逞歌、虚玄歌、拉翻歌、谜语歌和猜调、小调、竹板调”等,主要反映了社会历史的进程,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摒弃。据网络资料,发于“老姚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