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著安徽全椒著名的吴氏三园,指清代大文学家吴敬梓伯曾祖吴国鼎建的薖园、叔曾祖吴国龙及其子吴晟建的远园和曾祖吴国对建的遗园。薖园,在县城袁家湾中段。前临大街,后园直达襄河南岸,共五进到后,为吴敬梓伯曾祖吴国鼎所建。吴国鼎,字玉铉,号朴斋。明崇祯癸未()进士,官中书舍人,充经筵展书官,是可以接近崇祯帝的官员之一。他在乡试时的文章《谥法》,主司作为程式范文。曾苦学堪舆之学,葬父沛于石虎山的“龙窝”吉地。母亲盛氏病逝后,天下改元,清人入主。从此,他不仕后朝,足迹不至公府,以明朝遗民终老。生平最雅慕陶渊明、白居易,卒年六十七,葬于生前自卜的茔地。学术上对诗经颇多见解,著有《诗经讲义》等。薖园,为其进士后所治之宅。《诗经·卫风·考槃》有“硕人之薖”。“薖”,即宽大貌。园名之“薖”,符合国鼎散淡闲适的风格。薖园一直被吴氏后人使用。临街第一进门面六间,第二进亦六间,清末民初,吴姓开设汇中茶馆;第三进至五进为住宅,四至五进中有一天井,东西各有厢房,形成一四合院格局;五进后有一宽敞花园。清咸丰年间,位于河湾街的探花第(遗园)毁于兵火,吴氏后裔遂将遗园中所藏吴氏家珍移至薖园,主要有“薖园石刻”。民国九年《全椒县志》载:“清吴氏薖园石刻:吴国对《孝经》小楷书,赠翁沛家训行书,诗篇书札各种草书。”年全椒县文物部门普查时,根据民国县志记载,在薖园遗址的吴氏后裔吴坪住宅及邻居墙基上,发现断残石刻三方。后又多方调查,在上述墙基发掘出土二十余块吴国对手书石刻。现墙基仍有石刻,有待发掘。清圣祖玄烨于康熙49年()在吴国龙之子吴昺(康熙辛未进士,一甲二名)为湖广学政、方案试荆州时,曾手书“勉子修名”四字赐其母张氏。此四字匾为金字匾,一直悬于薖园吴氏后裔第四进堂屋上(吴炽棨居室外堂屋),“文革”时被摘下,做了板车的挡板,终被毁。此物当为吴国龙远园之物,因远园早毁,故移至薖园。此外,探花第毁于兵火,地基仍在,曾有地契一张,藏于薖园吴氏后裔之手。薖园自清代吴门鼎盛至衰落乃至今天,都为西墅草堂吴氏本家与后裔居住。吴门每逢年节或红白喜事,门前悬出一对灯笼,其正面为一“吴”字,背面为“西墅草堂”。现薖园一进至二进,上世纪50年代初城镇改革时,作为多余房屋征收,三进在抗战期间被吴氏自家拆除,现唯四进、五进尚存,为吴氏住宅。远园,是吴敬梓叔曾祖吴国龙一支的私家园林。据推断应在县衙不远的唇城上,即今釜山新村旁的林地上。襄河在此分流三汊,吴氏兄弟的遗园、薖园、远园各有一汊,眺河而望。吴国龙(—),字玉騧,号亦岩。明末与长兄国鼎同榜进士,授户部主事。入清后,任监察御史,礼科掌印给事中。远园为国龙所创,并题堂额“心远”,取自陶渊明《饮酒(其五)》一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可知远园处闹市。国龙欲整治园林时,却因病卒于扬州,远园的建造就交给了儿子吴晟。国龙有六子,长子吴晟二十岁时应乡试,房师荐以第一,主考不允,因此困顿场屋几达二十年之久。是祖父吴沛命运的又一次重复。当时八股大家熊次侯来到全椒,吴晟将自己的文章送呈请教,熊深叹赞道:“大器也,当晚成。”吴晟不解,熊说:“子文,至腹始发光,此其达不早。”吴晟因此到了四十岁才中举,次年连捷进士,授汀州宁化令。后升主事,未及赴任即已病故,才未及展。但吴晟的才华在远园的建造上足见其功。“花石亭榭,颇擅幽胜。”计有洗桐阁、牡丹厅、木兰坞、荷风亭、修竹迳、黄鹂阁、丛桂轩、心远堂、梨花院、文杏斋、小灵岩、六怡亭等建筑,极其雅致幽静。其规模、构思远远超过薖园,也超过了探花第。远园民间也俗称“榜眼府”。榜眼,是指远园的另一位主人——吴晟的五弟吴昺。吴昺,字永年,卒年四十八。康熙庚午()中举,次年中进士,且为一甲第二名即榜眼及第。据福格《听雨丛谈》卷九记载:殿试初拟全椒吴昺第一,金山戴有祺第二,海宁杨中讷第三。上以鼎甲久无北人,遂拔大兴黄叔琳第三,戴中状元,吴中榜眼。这只是一家之言,因为金山(今上海金山)戴有祺祖籍安徽休宁,无论是祖籍还是现籍,他都是南方人,吴昺与状元失之交臂的真正原因是他的书法不及戴有祺的潇洒、飘逸。康熙帝认为戴有祺“书法尤嘉”,于是将戴有祺拔置第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帝以书法选人,即从是科开始。吴昺因书法欠佳,略输于第二名戴有祺,才使得到手的状元飞走了,从此全椒有“椒不点元”之说。吴昺初授编修,后任广西主考,又任宋金元明四朝诗选掌局官,分校礼闱,出任湖广学政。康熙帝曾书“勉子修名”四字赐给其母张氏,为吴门莫大荣耀。此四字后做成金匾,悬于远园心远堂上。吴昺最小的弟弟吴早系康熙壬午()举人,授山西临汾知县,此时,远园的兴盛达到顶峰。远园第四代主人中,以吴槃和吴檠为尤。吴槃以贡监出任直隶宝坻知县、山西大同知府。吴檠即《儒林外史》中杜慎卿的原型,为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乾隆十年()进士,官刑部主事,决狱不阿,颇有贤声。吴檠出生于远园的梨花院,因远园面对半边河街,便自号“半园”,与吴敬梓兄弟情深,交好莫逆。远园和遗园一样毁于咸丰兵火,一直为瓦砾地。直到清光绪年间,江苏吴县朱根仁卒于全椒知县任上。八年后,他的儿子朱寿祥来任全椒知县,便在这块空地上植湖桑四千株,所获赢利,作修志、修学宫、补助考生之用。此园更名“课桑公园”。朱寿祥去任后,邑人在园中建“憩亭”一座,取甘棠遗爱之意。亭成之日,大文士杨攀龙(《新华春梦记》作者杨尘因之父)作联两副,悬于亭之东西两面。分别是:“与循良结两世之缘,笑隔溪父老相呼,也携酌壶浆,闲谈乔梓;寄乐利在数年而后,问何日使君再到,就此间杯酒,同话蚕桑。”“四壁不安,怕隔断溪声,遮完山色;数椽可憩,愿长留春驻,莫放公归。”憩亭由于清末民初战乱,毁于一旦,唯园中湖桑,尚有少许,历尽沧桑。年全椒乡贤、民国《西京日报》社社长丘元武在西安遇害,乡人曾将此地辟为“元武公园”遗园,就是吴敬梓故居,也即探花第,在全椒县城襄河北岸河湾街上,系吴敬梓曾祖吴国对所建。吴国对是清顺治戊戌(1658)年一甲第三名探花郎,故宅称“探花第”。吴敬梓《移家赋》中“晏婴爽垲,先君所置”,指的是吴国对所置、后被吴敬梓卖掉的探花第。吴国对考中探花后,卜地城北永安门外、拖板桥西,兴建探花第。正宅十进,大门两旁竖有两对旗杆(至今基石犹存),门临“一日达于白下”的襄河。河对面分别为吴国对长兄、进士吴国鼎的“薖园”和五弟吴国龙的“远园”,左右俱为市肆。正宅后有花园曰“遗园”,取“遗世而独立”之意。州门涧流经园北,溪水如带,引流入园,楼台亭榭,柳暗花明,风景秀丽。“诏分玉局之书”的赐书楼和“文木山房”(吴敬梓书房)也置于园内,园后为“走马岗”。整个建筑以襄河为明堂,以走马岗为靠山。气势恢宏、幽静典雅。故居后还有吴勖(吴敬梓叔祖)倡建的北极阁,与笔峰相望,秀出林表。故居西有永安门,为吴国对所建。全椒城北原无门,吴国对中探花后,顺治帝问吴国对“家住全椒何处?”国对为迎合君意随口答“永安门”,取长治久安之意。离殿后,他忽然意识到这样回答是犯欺君之罪的,于是疾速派人回去兴建此门楼。永安门已于抗战时毁于兵火;探花第也于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仅存厢房两间。现重修为吴敬梓故居,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传统的院落式结构。作者简介秦德著,男,汉族,安徽全椒人。年7月出生,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文学学士学位。高中语文教师资格,名列安徽省人才资源库。因在国家级书刊上发表过几篇教学论文,年3月调入县委宣传部工作。现任县旅游局副局长、滁州市儒林外史文学艺术协会副会长,系《西北作家》杂志签约作家,全椒文化名人。读书与工作期间,曾在《新滁周报》《滁州日报》《安徽日报》《党员生活》《江淮风纪》《安徽宣传》《后勤导刊》《安徽吟坛》《江淮文艺》《东南文艺》《天府散文》《华东旅游报》《中国水利报》《底线文学》《中国乡村》《凤凰网》《世界作家导刊》《半月谈》《人民日报时代潮周刊》《人民日报大地月刊》等省内外知名报刊和出版物发表诗文余篇(首),作品曾多次获奖,年9月应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和改革出版社邀请,赴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颁奖典礼,荣获“一级撰稿人”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