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恋歌中的妇人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又称“诗三百”。《诗经》记录了中国古代人美好的爱情生活,也为我们描绘了爱情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这些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更是为后世展示了自然、健康的爱情模板,为后世人所效仿。这些女性形象往往扮演着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点,比如,某某的妻子,某某的女儿,某某的母亲。她们或悲或怨,或喜或怒,或哀或乐,或含蓄或奔放,或沉静或活泼,组成了一幅幅唯美的爱情画面。在这些爱情画面中,妇人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看看《诗经》的妇人形象。1新妇形象据说春秋时候,娶亲多是在傍晚,暮色还未完全降落,三两颗小星已经挂在天边,光线柔和得让人恍惚,却又隐隐心惊,好像藏着什么盼头,就在这样的光景中,新郎与新娘初次相见。作为新嫁娘,到了一个陌生的家庭,从此就有了一个陌生的男人与其相伴余生,此刻的紧张,不安,期待,娇羞之情可想而知。《诗经·唐风》中的《绸缪》是一首描写结婚时男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的诗。“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简洁的语言,把新婚夫妇在婚嫁中的欢乐、幸福、失望、离别以至怨恨等各种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桃夭》是《国风·周南》里的一篇贺新婚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红灿灿的桃花好似新娘的美丽容貌,每前两句都是比兴,以桃花比喻新娘,不仅赞美了她容颜的美丽,更是对她婚姻美满的热切祝福。这些新婚的女子无疑是最美丽,她们那颗灼热跳动的心伴着这些白话般质朴无华的诗句喷薄而出。《郑风·女曰鸡鸣》描写的是一位温婉贤惠的妻子:“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女曰鸡鸣》是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诗经》中的女性,以夫妇对话的形式,写清晨起床的一个片段,饶有风趣,表现了夫妇缠绵恩爱的情意。短短的几句话,妻子的形象已跃然纸上。与之类似的还有《齐风·鸡鸣》还《齐风·东方之日》丈夫眼里那位调皮娇羞的新妇。2思妇的形象“思妇”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出现频率极高,这不仅限于《诗经》中,在汉乐府和唐诗宋词中都屡见不鲜。当然,这种现象是跟古代的兵役制度密不可分的。丈夫服兵在外,妻子独守空闺,孤寂落寞可想而知。不过,这些都在其次,主要是那份担忧之情又如何排解。在《诗经》中出现的思妇形象主要有如下两种:2.1牵肠挂肚的思妇只有开始思念,你才会真正明白什么叫孤独。如,《卫风·伯兮》中“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丈夫随王东征在外,妻子在家独守空闺,思念之情难以排解,头也懒得梳,脸也懒得洗,想得昏昏迷迷,凄凄惶惶。盘算着采些忘忧草,可是去哪里找呢?这些毫不掩饰的首疾心痗,凄凄惶惶真挚的相思之情,深刻地表现了女主人公思念丈夫时内心无与伦比的凄苦与哀痛。真真令人怜惜!《卫风·君子于役》第一章开头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开门见山地点出女主人公的丈夫行役在外,杳无音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愁思焦念,自然涌上心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太阳落山,鸡进窝,养牛归圈,鸡羊牛都有个归宿,他这会儿漂泊在哪里呢?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能免得了饥渴么?“如之何勿思?”——怎能不令人思念牵挂而柔肠寸断呢?这种相思之情,不只是源于个人的寂寞,更是基于生活的苦难;但这都在其次,主要还是担心对方的命运。所以,这种情感是更深厚更朴实的,而不掺杂满足自己需求的想法。女主人公不故作矜持,表达毫不隐晦含蓄,感情一泻而下,自然流露,率真直白。2.2情深意切的思妇《唐·葛生》“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百岁之后,归于其室。”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诗中首先借用“葛”依附于“楚”,暗喻男女爱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这与“君当作磐石,妾应为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异曲同工,比喻极为贴切巧妙。而“葛生蒙楚”、“蔹蔓于野”,又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渲染了凄惨的气氛。“谁与?独处!”、“谁与?独息!”、“谁与?独旦!”等简洁的问答,把爱人去世后,女主人公的那份孤独与伤痛表现得淋漓尽致。女主人公借用“角枕”、“锦衾”的绚烂多辉与光彩夺目与枕上衾下的那具尸骨作鲜明对照,来表达思妇无限的心酸与哀痛。此外,“夏之日冬之夜”、“冬之夜夏之日”的反复吟唱,把女主人公对死者绵长的思念之情渲染得无以复加,这是何等情重绵长!最后,以“百岁之後,归於其居。”、“百岁之後,归於其室。”表达思妇愿百岁之后与丈夫同穴的决心,透出妻子那份对丈夫至死不渝的坚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