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早芳秋菊晚秀浊醪夕饮素琴晨张(沈尹默联句)注释:春天有兰花,秋天有菊花,晚上有酒饮,白天有琴声。引申来说,就是通过描写这种常见的情景,来表达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论沈尹默的书法艺术成就沈尹默,原名君默,字中、秋明,号君墨,别号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年生在陕西汉阴。著名的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其名字因在北大担任教授时少言,被同事调侃说“要口干嘛”所以建议其君为尹,随后便改名沈尹默。台湾大学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学书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书中我认为适合他书写的,还是细笔的楮楷,真是清隽秀朗,风度翩翩,在赵孟后,难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陆维钊教授评沈老书法时,云:“沈书之境界、趣味、笔法,写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写到明代,已为数不多。”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王岳川说:“中国历史上没有一位学问浅薄者能够成为书法大家。沈尹默以丰厚的学问涵养了书法。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学代理校长何时之聘,到北大任教。他开始是教《诗经》和历史的,北大聘请沈先生教学,教的不是书法,而是《诗经》和中国史。在北京大学能讲《五经》中的《诗经》,能讲中国历史的人,其国学水平当然了得。可以说,沈先生首先是个学者,是一个思想者,其次才是一个书法家。”沈尹默的人生是“书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倾注在书法上。很少看到中国二十世纪一个著名的学者、诗人、教授、校长,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完全托放于书法。相反,书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但是沈尹默力挽狂澜,回归经典,走进“二王”,为中国的书法走正脉、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真可谓把一辈子主要心血都熔铸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建设和书法人才培养当中,对中国书法文化复兴作出了努力。在这个意义上,沈尹默先生以“二王”体系为本体,又具有当代性创新的妍美流畅的经典书风,应该是获得理论界重新评价的时候了。他强调“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内擫在他流畅的用笔当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写得粗发乱服筋骨外露一览无余,而是蕴藏在行笔的风神爽朗之中,深蕴中国文化的“绵中藏针”书卷气审美精神,让人玩味再三。沈尹默的书法用笔挥洒自如,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笔墨跌宕起伏,浓淡相间,有欧阳询之神韵,带赵孟之骨肌,深受众多文人墨客的赏识。他在笔法、笔势、笔意等书学理论上同样有精深的造诣,写出了不少书论著作,撰写了一系列的书法论稿,他从微观的角度对书法艺术及其技法进行探索,建立了独特的沈尹默书法体系,不断推出新的著述。沈先生化古开今,在传承中创新,在阐释中发展,把笔法问题讲解清楚通透,对现代教育体制中的书法研究、书法教育、书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贡献。朱非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启功研究会顾问绍兴书画社顾问朱非,年出生于浙江绍兴。自幼学书,临池不辍。楷书学欧,行书学二王、赵、董。擅行楷。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书画收藏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启功研究会顾问,绍兴书画社顾问。朱非书法流连传统,不随时风;运笔老辣、干净。分别在绍兴、宣城、无锡、北京、哈尔滨、萧山、浦江、福州、常熟、温州、通渭、日本等地举办书法展览,并多次为重要景点书写碑文、楹联,颇得行家好评。已印行的文史作品有《斗门史说》、《斗门之谜》;书法作品有《朱非行书两种》、《春夜宴桃李园序》、《古越龙山碑》、《春山朱墨》、《梦逐晋唐》、《画眉深浅》、《西安都城隍庙碑》、《我写我体》、《兰亭十三跋》、《翰墨书香----朱非、苏士澍金石书法求教展》、《砚馀集》等。朱非书法作品赏析:漫将一砚梨花雨泼湿几段黄山云朱非书法作品赏析:论语·学而第一著名书法家朱非作品从容淡雅,清颖隽秀,潇洒自如书法国画油画艺术家黄建南为艺惠藏题字朱曜奎·黄建南师生作品欣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