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最美的情话,大概都在诗经里了吧

说到中国的古典文学,首先应该提及的就是《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主要反映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共篇,又称《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与《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诗经》内容丰富,反映的生活面极广,可以说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兼有杂言。根据内容和表现手法,分为“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现在一般认为,风雅颂三类是音乐曲调名称,“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也是源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其中“风”共有篇;“雅”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有31篇,小雅74篇。小雅的内容与国风类似,多写战争与劳役,“颂”有40篇,《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一般与舞蹈结合,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基本艺术手法,按朱熹的解释,赋者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年)以后产生的。《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年)以后。《诗经》的艺术特点:第一、从诗经的表现手法看,一个最显著特点便是赋、比、兴”手法的运用。第二、《诗经》中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面向现实、朴实、自然的风格特征。其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面生动的画卷。第三、《诗经》中基本上均采用四言的形式,运用重章叠句的格式,达到一唱三叹的效果。重点作品赏析:《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孔子称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中所歌咏的是最原始、最永恒的两性相恋。全诗共分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以雎鸠之鸣、参差荇菜为比兴,引出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苦苦追求和思恋;后两章再以荇菜起兴,想象自己在隆重热烈的音乐中与窈窕淑女共享欢乐的情景。在表现手法上,《关雎》兴而有比,含蓄婉转,赋写铺陈,一咏三叹,体现了《诗经》主要的艺术手法--赋、比、兴。《诗经》中的这类抒情诗奠定了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基本美学特征和民族特色。《蒹葭》:《诗经》中的爱情名篇、全诗共有三章,首二句均以蒹葭起兴,描绘了一幅河上秋色图,营造了一种清虚寂寥、哀婉凄凉的意境,对抒写主人公执着追求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起到了很好的气氛渲染和环境烘托作用。全诗在表达上每章只换几字,这不仅产生了重章叠句、反复吟咏、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还产生了将诗的意境不断推进的作用。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这些地点的转换,又象征着“伊人”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到“道且右”,反复演染追寻过程的难,凸显了主人公执着的精神,这首诗的价值还在于它可以题越对爱情的道求的浅层意义,具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也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等。同时本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朦胧的美,把实情实景与想象幻想结合,用虚实互生的手法来加强抒情写物的感染力。《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92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