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殷权《论语》讲义(原创)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的话,就是没有邪念,不偏颇,不过分。”
《诗》:指《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剩余共篇。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一言以蔽之:成语。蔽:遮,引申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思:思想。另有解释为“语气词”。
邪:不正当,不正派,如“邪恶”、“邪念”,与“正”相反。也有偏颇、过分之意。无邪:就是不偏颇,不过分,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讲义:
一、此章是孔子教人读《诗》之要领,即教我们如何看待和运用《诗经》。
二、《诗经》到底是干什么?是干什么用的?这个问题很重要。他像“唐诗三百首”一样,仅仅是个诗集吗?
首先来看本章所处的位置。现在是《论语》的第二篇“为政第二”,第一章孔子讲了为政的目标和为政的最高境界,紧接着第二章就讲“《诗经》思无邪”,仅就这一点,可想而知《诗经》对于为政的重要意义。
《礼记经解》云: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yue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人若不读、不懂、不用《诗经》,其失误就是“愚”。有人把此句解释为“《诗经》的缺点是愚”,大谬!);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其次来看《诗》的产生与收集过程。古天子都设有专门到各诸侯国(天下)收集民间诗歌的官员,这个活动是持续的,不是一次性的。这些官员把从各地收集回来的民歌编排、谱曲,定时唱诵给天子听。这是干什么用的呢?“诗以言志,文以载道”,诗歌是反映劳动人民心声的,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什么?他们对天子治政的反应是什么?某地的民风民俗如何?从诗歌中都可以映射出来,天子可以因此而调整其政,是天下和乐。
要知道,几千年前,是没有现代的通信和交通的,信息的传播是很艰难的。所以设官收集诗歌就显得很必要。天子要知道老百姓的心声呀。
简单点说,过去收集的诗歌,相当于现在网上流传的“段子”,这难道不是大众对于某事的反应吗?我们站到天子的角度上来看,这是赞颂我?讽刺我?对我之“政”是欢喜还是痛恨?这就马上知道了大众的心声,也明白了《诗经》的作用,和这种方式的作用了。
在此章,孔子只提到《诗经》对于治政的作用和意义,其实是举一例而说明“五经”皆如此,都是圣人治世之书。
现代人对于《诗经》意义的认识太浅薄,甚至有些解诗之人反对把《诗经》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说什么要回归到诗的本来意义来解释、欣赏诗。我们在此绝不否认《诗经》的文学性和艺术性,那是无与伦比的!但是孔子首先不是诗人,他是政治家!是教育家!孔子更不是情圣,不是愤青!所以《诗经》也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愤世嫉俗。它首先是用来为政的,学者必须清楚认识这一点,否则,对于学儒学来说,那就是不入道,是门外汉。
三、来看其他几段解读,加深理解此章之意。
《集注》程子曰:“思无邪者,诚也。”范氏曰:“学者必务知要(要点),知要则能守约,守约则足以尽博矣。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亦可以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
《论语指月》合这一部经,不过是刺其邪,美其不邪。既惩又劝,两路拘束,自令人去彼就此。“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只作一句读,言全经都是这意,句句字字,皆防淫消僻之物。《诗》原从思出,故能宛曲动人之思。先王采集使之一唱三叹,以兴起其劝惩之念,而归于正,此作《诗》之本旨。
《日讲四书解义》孔子曰:“凡学者诵读,必务知要。即如《诗》之风、雅、颂,其篇数有三百之多。或托物比兴,或随事成赋,体则不同,类则不一。然就其大旨而约论之,实一言可括全义。这一言就是《诗经》上《鲁颂·駉篇》有曰:思无邪。凡人念虑一动,便不能无邪。正《诗》之立,教善者美之,恶者刺之,无非欲人去其邪而归于正学者。”诚知《诗》之教在于使人无邪,而于念虑之间省察谨慎,求自慊,毋自欺,庶体贴躬行,开卷有益矣。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