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日桓诗经颂闵予小子之什

绥万邦,屡丰年。天命匪解。

桓桓武王,保有厥土。于以四方,克定厥家。於昭于天,皇以间之。

学习记录:

1、诗名为《桓》,“桓”即威武之貌。《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可知《桓》是乐舞《大武》六成(第六场)的歌诗。据《礼记·乐记》,孔子对《大武》六成所表现的历史事件作有如下说明:“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

天子大武

2、绥:和,和睦;娄(lǚ):同“屡”;匪解(fēixiè):非懈,不懈怠。

3、“屡丰年”在农耕社会对赢得民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姓对能致物阜年丰的王朝总会表示拥护;而获得农业丰收,在上古时代离不开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娄丰年”便理所当然地成为天意的象征。以“绥万邦,娄丰年”来证明天命是完全支持周朝的。

周公辅政

4、桓桓:威武的样子;保:拥有;厥文言代词;相当于“其”;士:指武士。

5、于:往;以:有,有四方,即征服四方之国而拥有天下;克:能;家:周室,周王宗室。

6、於(wū):叹词;昭:光明,显耀;皇:皇天;间(jiàn):通“瞷”,监察。

分封诸侯

7、按谥法辟土服远曰桓。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谥法?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太公望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古代君王,诸侯死了之后,臣子们讨论这个君王这一生作为如何,是贤明,是昏庸,是能干,还是无能,总结其一生功过浓缩到一个“字”上面就是“谥字”,然后称这个君王或诸侯为国名+谥字+爵位,比如周文王,齐桓公,汉武帝等等。谥法中的字都是圈定好的,只能从这几十个字里面选,每个字都有一定的注释,比如“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等等。可见这个“桓”字所表述的是已经开疆拓土,此篇文字又有“于以四方,克定厥家”之句,表明周王朝已经统有四方。所以《大武》六成的乐舞表现的是“周公代成王东伐奄国之后,回到镐京,大会四方诸侯及远国使者,举行阅兵仪式,即所谓“兵还振旅”,以扬天子之威的史实。”《桓》诗即为举行阅兵仪式前的祷词。

周公旦代天子东征

8、诗的核心就是扬军威以震慑诸侯,从而达到树立周天子崇高权威的目的,其内容正与《尚书·周书·多方》一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