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53之曹风下泉怀念过去的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今天要学的这首《下泉》,从字面意思看,是当时的曹国人怀念周朝的京都。之所以怀念过去,也是因为对“现实”有不满的地方。因为这首诗,“下泉”在后世的诗词创作中也有了特别的寓意。

原文赏析

冽彼下泉,浸彼苞稂(láng)。忾我寤叹,念彼周京。

“冽”有寒冷的意思,比如常说的寒风凛冽,“下泉”指的是从下面涌出的泉水。“苞”有丛生的意思,“稂”指的是狗尾巴草,像谷子的一种野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这两句是起兴:从下面涌出的寒冷泉水,浸湿了丛生的狗尾巴草。寒泉水冷,浸淹野草,给人以一种凄凉荒芜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周王室东迁之后的衰微。

“寤叹”指的是睡醒后的叹息,唐朝诗人张九龄就曾写过“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接着就写了诗人叹息的原因是“念彼周京”,怀念周朝的京都,曾经的曹国,属于诸侯国中“地位”比较尊贵的,因为曹国的“创始人”是周文王的嫡六子曹叔振铎,是姬姓国。随着周王室的式微,曹国也从西周时期的“十二诸侯”,沦落为一个诸侯小国,最终被临近的宋国所灭。

冽彼下泉,浸彼苞萧。忾我寤叹,念彼京周。

第二节和第一节的句式相同,只改动了个别字,整体意思不变。“萧”指的是艾蒿,一种蒿类野生植物。“京周”和第一节的“周京”是同一个意思,与其是说怀念周朝的京都,不如说是怀念那时的周王朝的德政,那时候曹国地位尊贵,不会被其他诸侯国欺凌。

冽彼下泉,浸彼苞蓍(shī)。忾我寤叹,念彼京师。

第三节继续沿用了前两节的句式,改动了个别字,整体意思依旧没有改变。“蓍”指的是蓍草,开白色小花,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用来占卦的草。“京师”既可以理解为周朝的京都,也可以理解为天子的军队,《左传》中就有“京师”的相关记载:“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周平王迁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此后就由西周进入东周。各诸侯为了争霸,陷入到无休止的战争中,“军队”在各国的争霸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处于晋国和楚国两大强国中间的曹国更是深有体会……怀念“京师”也是在怀念曾经不必遭受战争之苦的西周时期。

芃(péng)芃黍苗,阴雨膏之。四国有王,郇(xún)伯劳之。

“芃芃”指的是茂盛,之前在《诗·鄘风·载驰》中学过:“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膏”本意是脂膏,这里指雨水滋润黍苗。“四国”指的是四方诸侯国,“王”指的是周天子,“郇伯”指的是郇国君:“文王之子,为州伯,有治诸侯之功”。

第四节和前三节的句式完全不同,似乎是笔锋一转,也因此有人认为“《下泉》四章,其末章全与上三章不类,乃与《小雅》中《黍苗》相似(《黍苗》首章句云: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悠悠南行,召伯劳之),疑错简也。”,认为是把后面《小雅》中的内容放错到这里了。个人觉得并没有放错位置,第四节的内容是跟前面的对比(曾经是被雨水滋润成长的茂盛黍苗,对应现在的被寒泉水浸泡的各种野草),同时也是诗中所怀念的曾经的周王朝仁政。

诗词中的“下泉”

诗中的“下泉”本意是指从下面涌出的泉水,唐朝诗人白居易就曾写过“早出向朝市,暮已归下泉”,但因为这首诗中的怀念西周旧都,“下泉”也被用来代指“忧而思明王贤伯也”,东汉时期的释然王粲就曾写过“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这样的诗句,来思念明君。南宋诗人郑思肖也曾写过“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的诗句,借着“下泉”来表达南宋遗民在故国沦陷后的心灵创伤和悲痛,以及诗人对于中原一统的满腔期待。除此以外,后世诗词中的“下泉”也有“黄泉”的意思,类似于现在所说的“九泉之下”,唐朝诗人薛逢就曾写过“百年骨肉归下泉,万里枌榆长秋草”。

关于这首《下泉》,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欢迎一起交流。喜欢请点个赞呗,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