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第五期《越绝书》中“方志里的中国”,迎来第六期《齐民要术》的“农业里的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在观众的翘首期待中再度上新,豆瓣评分一路上涨,目前已达到9.1分。
“节目组仿佛没有创作天花板”“我愿称典籍为行走的历史课堂”,在声声褒奖中我们不禁要问:这样一档以看似有些“高冷”的典籍为题材的文化类节目,为什么能够获得观众的持续好评?在影视产业观察看来,核心原因在于节目在选题、模式结构、叙事等维度进行了巧妙的搭配和融合式创新,运用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化形式重新讲述埋藏在历史尘烟中的典籍故事,让文字生动,使典籍焕新,从而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破圈”传播。
典籍选题多元化
绘就丰富、立体的中华文明精神图谱
“典籍”是节目的题眼,也是内容的核心,因此对典籍的选取至关重要。纵观《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选择的典籍,可以看出创作团队进一步打开了思路,除了《永乐大典》《汉书》《礼记》《诗经》这样举世公认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典籍,也选取了一些较为冷门,但实则同样富有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典籍。
第六期挑选的《齐民要术》就是这样一部大众不甚熟悉,但实则意义重大的古籍。它汇集了古代先民农业生产和开拓的智慧,涉及农、林、牧、渔、副等方面,大到农耕思想的天时地利,中到农林牧渔副的各项技术,小到一道饭菜如何做,可以说概括了百姓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农耕文明可谓中华文明的根脉,在乡村振兴正在成为新时代中国重要国家战略的当下,《典籍里的中国》让《齐民要术》这样一部农学方面的经典古籍走进大众的视野,引领观众探寻中国农耕文明要义和起源,可以说是一个正逢其时又意义深远的选题。
而回顾第五期选取的《越绝书》,也是一部相对冷门的古籍。《越绝书》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