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写给未婚女子的婚姻忠告氓

《氓》这首诗很多人应该还有印象,因为这首诗被选入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材,老师课上讲过,讲完以后还要背诵,然后小组长检查,老师抽查,因为考试要考。

当年,面对一群懵懂的孩子,又是在课堂上,又有教学大纲和教师用书的限定,就算年长的老师读出了什么,又怎能直言相告呢?今天学生已成年,结婚生子,饱尝人事,再度翻开《氓》这首诗,从字里行间读出的不是当年黑板上的中心思想,而是不一样的婚姻忠告。

首先说《氓》这个题目,有的解释说“氓”就是农民。其实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解释得很清楚,“氓”就是外来的百姓,也就是外乡人。特别说明的是,古代的“氓”没有“流氓”的意思,千万别望文生义自由联想。其实“氓”外乡人的身份,诗中也提到了。女子送男子渡过淇水,直到顿丘,才恋恋不舍地告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不管顿丘是不是男子的家乡,从这里可以发现男子和女子并不在同一个城邑生活,他们的相恋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异地恋。

他们怎么认识的呢?极有可能就是因为生意上的往来,这在诗中也提到了,就是男子用布交换女子的丝织品(“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异地恋,这是女子埋下的伏笔。结婚前她觉得终于找到了对的人,可是结婚后才明白造成婚姻失败的原因早就埋下了,就是异地恋。因为本地人往往知根知底,但是外乡人就不容易访知实情,尤其是在“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的观念下,多数人都会报喜不报忧。因此诗中女子正是借自己的经历告诫未婚女子们:结婚前一定要多方打听对方的人品、其父母的情况,听听他们家的口碑再做决定,千万别被甜言蜜语冲昏了头脑,草率地决定终身大事。

订了婚期后,女子心里就只记挂着一件事:迎亲的队伍什么时候来呢?每天她都要登上高处,向心上人家乡的方向眺望,除了期盼,想必就是憧憬自己穿着漂亮的礼服,风风光光地出嫁,在众人的祝福中拜堂成亲,婚后夫妻恩爱伉俪情深。可是结婚后才发现是自己想得太美好。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男人和女人根本就不一样。女子明明白白地以贪食桑葚而酒醉的鸠鸟告诫未婚女子们:千万不要沉醉于爱情而无法自拔,当你完全依赖丈夫的时候,就是一切不幸的开始(“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女子出嫁的时候带了很多嫁妆,原本想着婚后的生活虽不至于大富大贵,但也不至于饥寒交迫。可事实呢?女子的婚姻后生活很是艰辛,每天早上天不亮就起床,夜深了才能入睡,家中的事情没有她不操劳的,自打过门后每天都是这样吃苦受罪的生活(“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可是更令人心寒的是丈夫暴躁的态度和用情不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子系山中狼,得志便猖狂”不就是这样吗?

原以为男子家境差一点没关系,只要两人一起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可是现在才发现男子家的贫穷,就在于他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还三心二意。女子以自己在夫家的遭遇,对未婚女子们再次发出忠告:当那个人和你不是一条心,没打算好好过日子,单靠你一个人忍辱负重辛勤劳作,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被丈夫当成使唤丫头,时时处处被他奚落。

女子在这样的婚姻中看不到一点希望,终于决定不再过这样的生活,看那淇水再宽也有岸,隰水再广也有边(“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就是再善良的人忍耐也是有限的,再爱你的人耐心也会用完,算了吧,从今往后形同陌路,最好永不相见。

最后这部分是一个婚姻失败的女子结束婚姻的决绝,这并不是劝告天下女子不要结婚,而是说在婚姻上千万别感情用事,别像她一样沉溺于爱情而上当受骗,寻找个人的幸福时千万擦亮眼睛,别被男人笑嘻嘻的伪装所哄骗。

都说男子怕骗婚,怕最终落得人财两空,女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