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当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篇《氓》,它是《诗经》中为数不多的反映弃妇命运的小叙事诗之一,是一首上古民间歌谣。以一个女子之口,率真地述说了其情变经历和深切体验,是一帧情爱画卷的鲜活写照,也为后人留下了当时风俗民情的宝贵资料。这是一首很现实的诗。描述了一个女孩在最美好的时候嫁给了她喜爱她的人,那个人当初是那么的可爱,她甚至用“蚩蚩”来形容这个萌萌傻傻的男子。然而在经历世事浮华后,却被这个男子无情抛弃。原文节选: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氓,在古代多读作méng,《诗经·卫风》中的一篇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虽属叙事诗,但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译文:
那人忠厚又老实,抱着布匹来换丝,原来不是来换丝,寻我商议婚姻事。我远送你渡淇水,直到顿丘才告辞。并非我要拖日子,你无良媒来联系。请你不要生我气,重订秋天作婚姻。
我曾登上那破墙,遥望复关盼情郎。望穿秋水不见人,胸中焦急泪汪汪。见到郎从复关来,谈笑风生心欢畅。你快回去占个卦,卦无凶兆望神帮。拉着你的车子来,装上嫁妆跟你走。
桑叶未落密又繁,又嫩又润真好看。哎呀,斑鸠小鸟儿,见了桑葚嘴别馋!哎呀,年轻女孩儿,不要同男子沉溺于爱情。小伙要把女孩缠,说甩就甩他不管。女孩若是恋小伙,从此情网解开难!
桑树萎谢叶落尽,枯黄憔悴任飘零。自从我到你家来,多年吃苦受寒贫。淇水滔滔送我还,溅湿车帘冷冰冰。我做妻子没过错,是你这人太无情,反复无常没准定,前后不一坏德行。
结婚多年守妇道,我把家事一肩挑。起早睡晚勤操劳,累死累活非一朝。家业有成已安定,面目渐改施残暴。兄弟不知我处境,见我回家纷嘲笑。静思默想苦难言,只有独自暗悲伤。
本愿与你共白头,如今怨恨却深重。淇水虽宽犹有堤,沼泽虽阔有边涯。回顾少年未婚时,想你言笑多温雅。海誓山盟犹在耳,谁料翻脸成冤家。违背誓言你不顾,那就从此罢了吧!
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政治、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虐待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诗中虽以抒情为主,它将女主人公的遭遇、命运,比较真实地反映出来,抒情叙事融为一体,时而夹以慨叹式的议论。就这些方面说,这首诗已初步具备中国式的叙事诗的某些特征。这些特征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后二千余年的叙事诗,在《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直到近代姚燮的《双鸩篇》中似乎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氓》诗的结构,是和它的故事情节与作者叙述时激昂波动的情绪相适应的。全诗六章,每章十句,但并不像《诗经》其他各篇采用复沓的形式,而是依照人物命运发展的顺序,自然地加以抒写。它以赋为主,兼用比兴。赋以叙事,兴以抒情,比在于加强叙事和抒情的色彩。
中观古今,始乱终弃并不是个例,女人在经营婚姻的同时应该要注意哪些呢?我们不摒弃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但是也要在“持家”的同时,多注重一下夫妻双方在各个方面的共同进步,培养共同爱好或经营共同的圈子,一定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保证自己最起码的经济独立。有时候并不是你努力做好人家的后盾就能被尊重和爱戴,“锦瑟和弦”的美好必定是对等的,你能去要求一个社会精英和一个黄脸婆站在一起强说般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