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诗词文化的源头,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诗集,包含了三百多篇诗歌,后世的诗人多多少少都受到其体裁与风格的影响。《诗经》为我们生动地刻画了揪心的爱情、残酷的战争、婚姻习俗等丰富的内容,全面而深层次地反应了周代的生活面貌。《诗经·采薇》是一首我们较为熟悉的诗,而我们对它的了解可能只停留于儿女相思之情,实际上它的意义远超其之上,生动反映了一个人内心的变化与成长。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豆苗始发反复采撷,说好归家转眼又到年末。与妻分离无家可归,没有时间安居休息,皆因与猃狁打仗。男子出征抵抗猃狁,作为丈夫不能尽家庭之责,留下妻子在家承担深重的思念,实在是身不由己。
豆苗柔嫩反复采撷,说着回家又是一场空想,忧愁涌上心头。我忧心忡忡又因为战乱要忍受饥渴之苦,尚未平定无法回家。这一句写出男子在家与国之间难以两全的痛苦,战事未停哪能回得了家呢?
豆苗再采撷时已经变老了,念着回家转眼又到十月。不停征兵哪能得到安歇。不能回家让我感到万分痛苦。
年复一年,回家的愿望从未间断,可是征战也不曾停止,没有丝毫让人喘息的机会,这般身体与心灵的疲惫与愁苦岂能想象。
前三句用了大量重复的词语来强调岁月渐渐流逝,而士兵内心对家的思念有增无减。战火不是人能够掌控的,如同心中的哀伤一般不能自已。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岂敢定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路边盛开着棠棣花,将士们的马车驶过。架起了兵车,马匹雄壮高大。哪里敢安然定居呢?一个月要多次出征交战。马匹训练有素,将士们要时常戒备,抵抗猃狁的战争十分紧急。
第四五句中,男子已经没有提到归家的忧思,战火紧急,士兵们哪里还有空闲去想着歇息,想着回家呢?男子渐渐从思家的忧愁中抽出身来,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打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心态的变化,由于环境的改变与压迫,人总会不得已作出改变承受更多的苦难,而在苦难中也能逐渐培养一个人的责任感。
一个人的心可以小到只装得下自己的小家,而最后却有守卫国家的胸怀,这是积极的改变。如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旷达。
心开始变得包容,眼界变得开阔,那些儿女情长已经抛诸脑后,忘记了这般悠悠儿女情长,从而构建一种豁达的世界观。这是积极向上的成长,是男子从一个丈夫到一名战士的无上荣光。
也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找寻真正的自我,而只有将自己放在浩浩天地间,才能看到自己宏大的理想,洞悉外界一切发生的根源。心灵必定要遭受一场磨难,才能更为勇敢和坚韧,仿佛只有将这懦弱打碎了,才能重建坚强。
最后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回想起当初离家出征时,还是杨柳飘拂的春天,而如今我走在归途,已经漫天大雪的寒冬了。这道路真是难走,我又饥又渴十分疲累。我心里的伤感与悲痛,又有谁能够体会啊?
士兵终于踏上回家的路,可是他并没有半分喜悦,心就如同这凌冽寒风般冰冷。
世事变化,沧海桑田,不知多年后,那个道路尽头的家会是什么样呢?这“行道迟迟”,其实并不是因为路有多么难走,而是他既盼望回家,又担心看到结果,怕只怕早已物是人非,心中如同刀绞。
诗中的男子历经沧桑,心事万重,他不止是当初那个单纯地思念妻子的少年,如今他更加成熟,可是成长带来的痛并未消散,他积压在胸中的忧愁仿佛在归途中爆发,可怜无人能够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采薇》中传达的情感是多层次的,它留给我们的启示是绵长的,需要我们认真解读与探寻,如品一杯茶,去品味这古老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