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因此,又称《诗三百》。
《诗经》在先秦时期本称《诗》,西汉时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中的诗按内容可划分为三类,即风、雅、颂。在手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其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所谓《诗经》六义,指的就是“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诗歌表现手法。
风、雅、颂
“风”又称“十五国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共计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雅”又分“大雅”“小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大部分是贵族文人的作品或为贵族服务的作品,共篇。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词,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共40篇。
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现在的排比的修辞手法。
比:打比方。相当于现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
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现在的象征的修辞手法。
《诗经》中的诗篇以四言为主,揭露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和混乱,反映了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和爱情也有所反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富有艺术感染力。
《诗经》全面地展现了我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的历史面貌。
《诗经》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而且是很珍贵的古代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