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
《诗经-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出自《诗经-国风-秦风》,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关于这首诗中的“伊人”说法历来有些分歧,在此按照通行的一首爱情诗说法来理解。
《蒹葭》属于《秦风》。周孝王时,秦之先祖非子受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出兵护送有功,又得到了岐山以西的大片封地。后来秦逐渐东徙,都于雍(今陕西兴平)。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历来意见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亭、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之本写之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
作者在《蒹葭》诗中对“蒹葭”追根溯源之路的所见景色描述,将对“所谓伊人”的思念之情寄托在此过程的描写中--作者描述“蒹葭”早晨看到景象并追寻“蒹葭”的时间及空间经过。
1、空间景色变化直陈铺叙描述--作者从远景(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中景(蒹葭萋萋、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近景(蒹葭采采、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直陈铺叙对所看到的“蒹葭”描述;
2、时间推移变化直陈铺叙描述--作者从清晨太阳未升(白露为霜)、太阳初升(白露未晞)、太阳升高(白露未已)过程描述;
3、道路过程直陈铺叙描述--作者追寻“蒹葭”“伊人”溯源之路过程描述,从道路险阻而且很远(道阻且长),到道路险阻而且高低不平(道阻且跻),再到道路险阻而且弯弯曲曲(道阻且右);描述作者追寻“蒹葭伊人”之路的不寻常过程。
“比”:
“蒹葭”拟人化比喻为心中所思念的所谓“伊人”。
作者在诗中对“伊人”思念之情完全融入在对蒹葭追根溯源的过程景色描述当中,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比-“蒹葭”拟人化比喻心中所念想的“伊人”,情景交融在一起,作者在描述途中所见到的蒹葭景色,也是在抒怀对“伊人”的思念之情,“蒹葭”也是所谓“伊人”,情与景合二为一。
“兴”:
《蒹葭》诗中由“蒹葭”起“兴”联想到所谓“伊人”。
托“蒹葭”言心中所思、所念“伊人”,诗中作者描写所见“蒹葭”景象就好比作者心中所念而如同见到“伊人”的情景。
是什么?是什么?又是什么?
-在此指未秀开花结穗的芦苇。此时的芦苇青色苍苍。严格来说,蒹和葭分别指芦荻和芦苇,这是两种外形相似度很高的多年水生禾本植物;
-未秀之荻草为蒹,未开花、未结穗的芦荻。芦苇花果期在9-12月,在白露节气之后开花结穗。
-未秀之苇草称为葭,未秀之苇也称为芦,未开花、未结穗的芦苇,葭是芦,芦也是葭。芦苇花果期在9-12月,在白露节气之后开花结穗。)
芦荻与芦苇的同与不同
“蒹、葭”是两种植物:
“蒹”为未秀之“荻”草;
“葭”为未秀之“苇”草。
“蒹葭”称为未秀之芦苇,“蒹葭”称为“芦苇”;
“芦荻”也称为“荻草。
相同点:
“荻”在生物学上与“芦苇”是同属多年生、多节枝的高大型禾本属水生植物,却是不同种类的两种植物。
芦苇与芦荻外形非常相似,其花果期均在9-12月,初期开花时颜色是紫色的,到凋谢的时候为白色的。
不同点:
芦苇的秆是中空的,其芦茎可以用来制作一种乐器“芦笛”;
芦荻的秆是中实的;芦荻比芦苇相对要小些,
芦荻一般高度在1-6米,直径在1-3.5厘米;
芦苇高度一般在1.5-8米,直径在1-4厘米。
芦苇的用途
古时古人用芦苇制扫把。
芦苇穗可以作扫帚,花絮可以充填枕头。
中国从古代就用芦苇编制“苇席”铺炕、盖房或搭建临时建筑。
古代各国都有用芦苇的空茎制造的乐器—芦笛,芦苇茎内的薄膜做笛子的笛膜使用。
芦苇(多年生高大直立草本,禾本科),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多生长于沼泽河堤、灌溉沟渠旁、溪边浅水地区,常形成苇塘,是湿地环境中生长的主要植物之一。
中文学名:芦苇;
别称:苇、芦、芦芛、蒹葭。
余亚飞诗称:“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
芦苇茎秆直立,植株高大,迎风摇曳,野趣横生。
芦荻与芦苇的文化属性
正由于其自然属性的相似,古人却常将荻与芦苇混作一物。尤其诗词中,“荻”基本上就是芦苇的别名,而荻花作为最具深秋季节特征的物象,俨然成了秋的代言。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又如《红楼梦》:中元春归省时为芦雪亭题园景匾额"荻芦夜雪"。因芦雪亭所在处四面皆为荻草及芦苇。
苇草、荻草二者均为河边水生的高大禾本属植物,在秋风吹之下,摇曳之态婀娜多姿,结穗之后其姿态如低眉顿首,芦花、荻花的飘逸。
其阴柔、凄美、多姿成为秋的物象代言,也是女性阴柔凄美的物象代言。
本义:尚未开花、尚未结穗的芦荻。青色苍苍。
形声会意合体字,艹形兼(jiān)声,兼在蒹中既表声又表达蒹艹用途(可编席子、制帘子、盖房子义,兼在蒹也表达芦荻的禾本植物属性。
=+
-草生属性;
=+-手执二禾;
-兼在蒹中表声,也表达蒹艹用途(可编席子、制帘子、盖房子)以及禾本植物属性义。
1:芦荻花果期在9-12月,蒹是9-10月之前未秀穗的芦荻,其颜色是深青色、青苍苍的;
2:蒹在荻草自然生长汉字思维关系中指的是在菼(指初生的芦荻)与萑(指已秀的芦荻)、荻之间。
,是初生的芦荻。形声合体字,=+,
与“谈、痰、郯、炭”关联同声(tǎn),菼与骓皆言其青色,薍言其形,细茎稹密。
,是尚未秀穗的芦荻(以其功能用途来命名)形声合体字,
=+=+
,开花结穗长成后为萑(以隹雀栖息处来命名),秀然后为萑(雚),也是荻。
萑是荻,荻就是萑,二者只是古今称呼不同。
=+,==+
,长成之后已秀穗的芦荻。
形声合体字,=+=+,艹形狄声,用狄声命名的草(艹)-荻草,本义:荻草,芦荻。
初生的荻称为“菼”;幼小(未开花秀穗之前)时的荻称为“蒹”;长成后(开花秀穗后)的荻称为“萑”。“萑”是“荻”,“荻”也是“萑”,“萑”是古称“荻”是今称,二者只是古今称呼不同。
形声合体字,艹形叚jiā声,一种有间节空叚的艹(草)生禾本植物
本义:芦草,苇草,芦苇,未秀穗的芦苇草。
尚未开花、尚未结穗的芦苇。青色苍苍。今称芦。
芦苇花果期在9-12月,葭指的是9-10月之前未秀穗的芦苇。
=;-草本植物;
--崖石中之间隙、空隙、空缺、间隔
-叚在中描述芦苇有间节、多节植物。
-叚关联造字:-假霞虾(蝦)暇-遐葭瑕嘏
别称:
,苇=艹+韦
,未秀结穗的芦苇(以其功能用途来命名)
芦=艹+户,芦=蘆=艹+盧
,葭=艹+叚,未秀结穗的芦苇(以其功能用途来命名),一节节有间隙,叚艹
说文解诗经:《东门之杨》中的明星是什么星,约会等了多久时间?
说文解诗经:《采葛》为什么用“葛萧艾”分别对应着“月秋岁”?
说文解诗经:《桃夭》表现出女人一生当中哪三个幸福场景?
说文解诗经:通过对《甘棠》诗中的关键文字的解读,如何看出情感表达程度及时间思维?
收看
更多《诗经》
收看有关诗经课程,可以点击以下原文链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