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太监不会写诗水平还不错呢

李大嘴大嘴读史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不知凡几,但是,能在正史的个人传记上留下诗句的却很少。最起码,李白和杜甫两尊大神在个人传记中都没有任何作品的记录,哪怕是一句。

同样是唐朝,有一个在诗歌界名不见经传的人,在他的传记中却有一整首诗。

据《旧唐书·高力士传》记载,“上元元年八月,上皇移居西内甘露殿,力士与内官王承恩、魏悦等,因侍上皇登长庆楼,为李辅国所构,配流黔中道。力士至巫州,地多荠而不食,因感伤而咏之曰:‘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高力士不是个太监么?太监也会作诗?白纸黑字,事实就摆在这里。

高力士不但是个太监,而且是个好太监,他一生忠心耿耿,与唐玄宗李隆基不离不弃,被誉为“千古贤宦第一人”。

公元年,一个坏太监李辅国把曾经叱咤风云的唐玄宗李隆基迁往西宫,变相软禁起来,李隆基身边的高力士也被随便安了个罪名,流放贵州。

高力士在去往贵州的路上,途经巫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怀化,当时俗称“五溪”。

老高发现山上有很多荠菜,可是当地人根本不鸟。要知道,荠菜在长安、洛阳可都是论斤卖的,于是,高力士写下了这首《感巫州荠菜》。

题材不是什么高大上,诗句的遣词造句也谈不上惊世骇俗,平平淡淡,却并不简单。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写的诗山上的荠菜,说的却是自己,把自己夸成一把菜。

“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五溪的荠菜和中原的荠菜还是有些不一样的,但滋味应该是一样的,就像自己,做人的气节,对君王的忠心还是一样一样的。(图片里有个错别字。)

有描写,有叙述,有表白,还通俗易懂,不错的诗。

就像我们现在也不太相信太监会写诗一样,其实,古代人也这么认为。

据《七修类稿》记载,“此诗见高适集中,《唐诗纪事》又入于高力士下。人以力士无集,因一高字误入。殊不知力士曾贬永州、五溪其地也。况段柯古叙力士事证,亦有《咏荠》之作。高适但往还于山、陕、四川,未尝至湖、湘间。此必力士之诗无疑。”

古人不相信这首诗是高力士所写,因为都姓高,所以误把这首诗收录到边塞诗人高适的诗集里。(高适会不会很生气?)

事实上,整个南方,高适一辈子只去过四川和江淮地区,根本没有踏足过湖南。

所以,这首诗是高力士所作,毫无疑问。

从历史上看,高力士不是太监作诗的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个。

从高力士作《感巫州荠菜》往前一千年,还有一个阉人,也写过一首诗,这首诗比高力士的诗更有名。

这首诗名叫《佳人歌》——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首《佳人歌》的作者是李延年,因为犯罪,被割掉了小鸡鸡。

李延年在服侍汉武帝的时候,把这首原创诗歌唱了出来,汉武帝说,你妹的,你就吹牛吧,这世上还有这等美女?我怎么不知道?

李延年说,这就是我妹!于是,汉武帝的后宫里多了一位李夫人。

但李延年也不是最早写诗的太监,还有比他更早的。

《诗经·小雅》里有一首《巷伯》。

原文如下: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zèn)人者,亦已大甚!

哆(chǐ)兮侈(chǐ)兮,成是南箕(jī)。彼谮人者,谁适与谋。

缉缉翩翩,谋欲谮人。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捷捷幡幡(fān),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rǔ)迁。

骄人好好,劳人草草。苍天苍天,视彼骄人,矜此劳人。

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bì)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杨园之道,猗(yǐ)于亩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译文如下:

各种花纹多鲜明,织成多彩贝纹锦。那个造谣害人者,心肠实在太凶狠!

臭嘴一张何其大,如同箕星南天挂。那个造谣害人者,是谁给你作谋划?

花言巧语叽叽喳,一心想把人来坑。劝你说话负点责,否则往后没人听。

花言巧语信口编,一心造谣又说谎。并非没人来上当,总有一天要现相。

进谗的人竟得逞,被谗的人心意冷。苍天苍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多多怜悯被谗人!

那个造谣害人者,是谁为他出计谋?抓住这个害人精,丢给野外喂豺虎。豺虎嫌他不肯吃,丢到北方不毛土。北方如果不接受,还交老天去发落。

一条大路通杨园,杨园紧靠亩丘边。我是阉人叫孟子,是我写作此诗篇。诸位大人君子们,请君认真听我言!

《巷伯》是一首政治抒愤诗,对搬弄是非的小人进行了细微的刻划,同时也对这些人画圈圈进行了诅咒。

在诗的结尾处,“寺人孟子,作为此诗”,留下了诗作者的身份和名字,这在《诗经》里是比较罕见的。

寺人是一个官名,就是王宫里服侍人的宦官,巷伯也是寺人的意思。

这里的孟子和大家熟知的孟子当然不是一个人,就是对姓孟的人的尊称。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猜测,一个姓孟的文人受到坏人的谣言陷害,受了宫刑,沦为服侍人的太监,对自己被搬弄是非的人陷害一直耿耿于怀。

所以,这个孟子是太监写诗第一人。

太监写诗的全盛时期是明朝中后期。

原本,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太监干政,不许太监读书识字。不识字,当然就不会写诗。但后来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对抗日渐做大的文官,把更多责任放到了太监身上。在宣德年间,开设内书堂,“教习内官监”,“自此内官始通文墨”。万历皇帝以后,更是鼓励太监更进一步,“有余力,学作对与诗可也”。

于是,太监诗人层出不穷,王翱、张维、杨友、吕宪、戴义、李学、龚辇、傅伦等等。

明朝刘若愚的《酌中志》,清朝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朱彝尊的《明诗综》都提到了太监诗人。

虽然这些太监诗人流传下来的作品算不上什么传世佳作,但水平绝对不低。

这里只举一个栗子。

王翱是嘉靖时期御马监的右监,和名臣王宗肃公王翱同名,他写过一首《咏笼雀》——

曾入皇家大网罗,樊笼久困奈愁何。

徒于禁苑随花柳,无复郊原伴黍禾。

秋暮每惊归梦远,春深空送好音多。

圣恩未遂衔环报,羽翮年来渐折磨。

读上去很厉害的样子。

谁说太监不会写诗?水平还不错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