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即内在自我发现后,又外在展现出来。有两个过程,一是内在发酵,二是外在展现,这是对人类行为的定义。文学作为同样有“生命力”的东西,出现和发展也有其过程和规律。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文学不断积累和发酵,形成特定的美学形式,到一定程度,其自身又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反过来影响人类文明。
鲁迅在一次学术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及“文学的自觉性”,但并未详细阐明,时值年。
文学开始只是附庸产品,魏晋以前还未成熟
对于中国文学,在先秦,散文与学术融而未分,诗歌与音乐合为一体,文学还未真正形成,只是工具和手段。当时,“文学”只是文字和语言,其作用只是为了记录和传达信息。我们读《诗经》里的诗,感受到的多是质朴纯真的人和事,是直白的描述和记录,诗句本身的美并没有被体现。而我们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感受就完全不一样。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魏晋以前,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学。
《诗经》篇,分为风雅颂,风是平民吟唱的小调、雅是贵族和王室的乐歌、颂是祭祀神灵宗庙的乐歌,都没有摆脱音乐的束缚。
之后的《尚书》、《春秋》、《左传》乃至于之后的诸子百家,都是学术性的文章,都是重其功用性,而失其文学本真。
我们现在读论语,也都重在其意,而不在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