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下西周和春秋战国期间的蚕桑生产面貌,来看看吧。
西周和春秋战国期间的蚕桑生产面貌,请读一读《尚书·禹贡》这部古文献就可明白一个大概了。《禹贡》篇照古人的说法是夏禹时代各州向夏王朝进贡物产(也包括丝织物)的一个记载。
实际上《禹贡》篇是战国年间后人追述相传夏禹治水功绩的地理志,文献中有关蚕桑丝织物生产的地域分布,作为夏代的史据是不足稽考的,但作为周初和春秋战国时代的蚕业生产面貌的史据来看却相当有价值。
《禹贡》中全国管辖的地域分成九个州,其中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荆州六个州中每年向统治王朝征纳“贡赋”的土特产品中就很突出的标明有蚕丝或丝织品。
兖州,就是现在的山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禹贡》说兖州是“桑土既蚕”,即是说兖州境内适宜栽桑养蚕的地方都已栽上桑养起蚕来了。所以那个地区向王朝缴纳的赋税主要是蚕丝以及精工织作的纹绮之类的丝织物。
青州,就是现在山东的南部、河南东部。这个地区上缴的有蚕丝和槃丝两种。槃丝就是现代所说的柞丝。
“槃”字的典故,古人的解释很不一致,待本书写到柞蚕部分时再作说明,这里只要知道是柞蚕丝就行了。由于柞蚕丝坚韧,适于作琴瑟的弦,所以当时指定青州要缴纳槃丝,是为了用来做琴瑟。
徐州,是指安徽、江苏的淮河流域。这个州缴纳的是一种细而白的绸子。扬州,即指江苏、安徽沿长江两岸,这里缴纳是“织贝”。所谓“织贝”即是织有贝壳纹,显示出高贵意义的一种绸。豫州,就是现在的河南与湖北北部。他们那里缴纳的是细而薄的绢绸和丝绵。
荆州,所属范围在现今的湖北、湖南,缴纳的是丝织的红色绶带。以上就是《禹贡》篇中记述的战国以前蚕桑丝织的情况。从时间概念上来讲,这些史事至迟也已经是年前的事了。
其实《禹贡》所记只是统治者指定“纳贡”的地区。实际上自西周至战国期间,有蚕桑丝织的地区和范围,远比《禹贡》所记要大得多,不过那些地区,可能因为丝绸生产无特色而不计在内了。例如《禹贡》九州中的雍州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雍州,即在现今陕西省泾河中游的地方。这个地方是姬姓周族的旧居。《诗经·幽风·七月》篇中描写的蚕桑丝织情况就在这里。
周族灭殷统治中原后圈地虽说已属边疆,但一向重视农业的周人,又是他们姬性祖先发祥地,到战国以前,蚕桑就一落千丈,甚至绝迹,这是不可能的事吧。
此外,《诗经》十五国风中,有《周南》《召南》两个篇章是属于“南国”之风。所谓“南国”是指当时的江汉平原的广大地区,那里也有蚕桑缜丝。
江苏南部、浙江、四川等地在战国以前有没有蚕桑丝织呢?不仅有,而且有关蚕桑的史话还记述得很生动具体。
好了,以上就是我们今天的内容,喜欢的话欢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