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欣赏诗经邶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出自《诗经·邶风·击鼓》,《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邶(bèi)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十九篇,为邶国民歌。邶国,位于今河南省淇县以北,汤阴县东南一带。

  《击鼓》诗曰: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一章)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二章)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二章)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四章)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五章)

  大意是:

  战鼓敲得镗镗响,三军将士练兵忙。

  人留国中修城墙,唯我当兵去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平定陈国与宋国。

  长期不准我还家,让我忧虑心不安。

  哪里是我宿营地?战马跑往哪里了?

  让我何处去寻找?在树林下找到了。

  无论聚散与生死,我曾发誓对你说。

  紧紧拉着你的手,与你偕老到白头。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次会面难上难。

  叹息相隔太遥远,让我无法守誓言。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由此可知,这首诗写于鲁隐公四年,周桓王元年(公元前年),描述的是卫国公子州吁弑君之后,为立威于国,联合宋国、陈国、蔡国攻打郑国,郑卫战争开启了一连串郑庄公与众诸侯的战役。历史背景表明,《击鼓》是战争诗。

  《击鼓》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友情谊亲如兄弟,誓言同生共死,全诗也笼罩着厌战情绪。

  第一章以鼓声渲染战争气氛,描写兵荒马乱,别人留在国中修城墙,主人公被迫从军南行,抒发个人愤懑,奠定了“怨”是《击鼓》一诗的总体格调。

  第二章交代主人公“南行”的原因,是跟从卫国将领孙子仲,去联合陈、宋两国攻打郑国,而诸侯战争打了许久了,长官还不让戍守的兵卒返回家乡,这就引起了他们的忧虑与不安,作者从侧面描写戍卒有家不得归的忧伤及对统治者的怨恨。

  第三章是小插曲,描写了兵士散居与失马寻马两件事,“爰居爰处?”是说,我们住在哪里,歇在哪里?表明兵士居无固定所,用以表现战争环境之艰苦。

  第四章是抚今追昔,说的是两名战友在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的约定之词,叙述的是战友亲如兄弟之情,“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古老而坚定的誓言,现在也被用在爱情上,用来表达伉俪情深,也用来祝福新人相爱相守,白头到老。

  第五章是说,久别家乡的戍卒,恐怕不能活着回去了,战友间的誓约可能难以守信实现,这反映出主人公对战争的厌弃与控诉。诗歌最后,戍卒是战死沙场,还是返回了家乡?全诗至此戛然而止,没有回答,而是将这两个问题留给读者去想象。

  全诗通过过去与现实的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挫,在叙事中间以抒情,从而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情绪波动,艺术风格非常独特。

  年9月16日

  参考文献: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年出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5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