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豫卦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解析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四海之内皆为天子之臣民;天子“守土为民”,承担、负责养治天下、众臣民。《诗经·大雅·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刘,瘼此下民。”;诗人以桑为比,桑本茂密,荫蔽甚广,因摘采至尽而剥落稀疏;诗人哀民困已深,谴责周天子不体恤人民疾苦,致使百姓受剥削至深、不胜其苦。(冥豫之“冥”,有“荫蔽”义。)

尚:今本、楚竹简均作“上”,帛书均作“尚”。尚,通“上”,表“尊崇”义;因上爻为天位、为上天之爻,故用“尚”表示“尊崇”。“尚”即“上”:《尚书·孔安国序》“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广雅》“尚,上也。”;《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八节》“又尚论古之人……是尚友也。”

榠:今本、帛书作“冥”,楚竹简作“榠”(PS:濮茅左释作“杲”;后有学者更正,释作“榠”。详见:丁四新《楚竹简与汉帛书周易校注》)。

餘:今本作“豫”,帛书作“餘”,楚竹简作“余”。释义详见:豫卦卦名解析一文。

或:今本作“有”,帛书作“或”,楚竹简作“又”。PS:今本“或”(合计十六处):帛书均作“或”,楚竹简均作“或”。今本“有”(合计一百二十处):楚竹简均作“又”;帛书有四处作“或”,其余均作“有”。

又:今本“有”,楚竹简均作“又”。释义详见:谦卦卦辞解析一文。

諭:今本作“渝”,帛书作“谕”,楚竹简作“愈”。PS:今本“渝”(合计三处):楚竹简均作“愈”;帛书一处作“俞”,其余两处作“谕”。

亡:今本、帛书作“无”,楚竹简作“亡”。释义详见:谦卦六四爻辞解析一文。

上爻是天位,上天之爻;爻辞讲的是“豫”卦的终极状态。

冥豫:今本作“冥豫”,帛书作“冥餘”,楚竹简作“榠余”

“冥豫”现今常见的解析有:

1、沉迷豫乐,迷途不返:冥:幽冥、冥昧,引申为“耽溺,沉迷而不知返”之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周易·豫》“冥:马云:冥,昧,耽于乐也。王廙云:深也。”;东汉-马融“冥:冥昧,耽于乐也。”。

三国曹魏-王弼《周易注》“处「动豫」之极,极豫尽乐,故至于「冥豫成」也。过豫不已,何可长乎?故必渝变,然后无咎。”

北宋-程颐《周易程氏传》“耽肆于豫,昏迷不知反者也。在豫之终,故为昏冥已成也。若能有渝变,则可以无咎矣。在豫之终,有变之义。人之失,苟能自变,皆可以无咎,故冥豫虽已成,能变则善也。圣人发此义,所以劝迁善也,故更不言冥之凶,专言渝之无咎。”

冥为耽溺;冥豫为沉迷豫乐,迷途不返。爻辞解析为:豫乐不知节制而至极致者,若能渝变、改正,则可无咎。此种解析最为普遍且广为接受。

2、豫乐至深夜,不知节制:冥:夜晚、昏暗。爻辞解析为:豫乐至深夜,不知节制,若能改正,则可无咎。

以上两种解析,意思其实都差不多;是“冥豫”常见的解析,也是主流解析。但我个人却不认可上述解析,我曾讲过:卦辞是全卦的核心,释卦名、卦象、爻辞要围绕卦辞展开。

我个人认为:结合豫卦卦辞、《诗经·大雅·桑柔》、《周礼·秋官司寇·冥氏》,才能对“冥豫”作出准确的理解。

一、释今本“冥豫”、帛书“冥餘”、楚竹简“榠余”,兼释《庄子》、《列子》书中“冥灵”。

1、释“冥”

冥:小篆字形,从日、从六,冖声;日,太阳,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暗也;本义:昏暗。《说文解字》“冥:幽也;从日从六,冖声。日数十,十六日而月始亏幽也。”;《玉篇》“冥:窈也,夜也,草深也。”;《广雅》“冥:暗也。”

PS:区分“冖”与“宀”:

冖:[mì],指事字,本意为覆盖,是“幂”的古字。在甲骨文中,“冖”像“一”字两头下垂,像布巾蒙覆形,借以表示覆盖。由于后来“冖”只做偏旁,表示“覆盖”的义项便造了“幎”来表示,如今简化成“幂”。

《说文解字》“冖:覆也。凡冖之属皆从冖。〖注〗臣铉等曰:今俗作幂,同。”;《说文解字注》“冖:覆也。覆者,盖也。一者所以覆之也,覆之则四面下垂。按冥下曰冖声。鼏亦冖声。凡冖之属皆从冖。”

《康熙字典》“冖:《说文》覆也;从一下垂。《玉篇》以巾覆物。《同文举要》象布幕下覆。《正字通》今作羃,楷作幂,小篆从巾作幎。”

宀:[mián],象形字,本意为房屋,又引申为覆盖。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形像尖顶房屋的侧视形;甲骨文中表示房顶的笔画与表示墙的笔画分离,后来为方便书写,把二者连为一体

宀在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但它是一个重要意符。由“宀”构成的字可分为四类:1、指称房屋的,如:家、室、宅、宫;2、与房屋有关的形容词,如:宽、寒、宏、寂;3、与房屋有关的动词,如:寄、寓;4、与房屋关联的其他词:客、实、富、宁、安。

《说文解字》“宀:交覆深屋也,象形。凡宀之属皆从宀。”;《说文解字注》“宀:交覆深屋也。古者屋四注,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有堂有室是为深屋。自部臱下曰“宀宀,不见也”。是则宀宀谓深也。象形。象两下之形,亦象四注之形。”

《康熙字典》“宀:《说文》:交覆深屋也。:古者穴居野处,未有宫室,先有宀,而后有穴。宀,当象上阜高凸,其下有可藏身之形,故穴字从此。室家宫宁之制,皆因之。”

由“冖”的释义,及“冥”的甲骨文字形来看,唐兰先生认为“冥”本义为两手持巾覆物,应该是准确的。另,《周礼》中“冥氏”,也印证了这一解析。

《周礼·秋官司寇·冥氏》“冥氏掌设弧张,为阱擭以攻猛兽,以灵鼓驱之;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周礼》冥氏负责设置网罗、机弩、陷阱等物捕捉猛兽。冥,幂也;幂,覆也,捕兽须掩覆羁縻之,故称冥氏。

综上,“冥”应为“覆盖”义,因“覆盖”,进而又有“幽暗、昏暗”义。幎、瞑、溟等字义皆取“冥”之“覆盖”义(兼有“幽暗、昏暗”义);例:《说文解字》“溟:小雨溟溟也。”;《玉篇》“溟:溟濛小雨。”;《说文解字》“瞑:翕目也。”(翕,合也。)。《周礼·天官冢宰·幎人》幎人负责供给覆盖器物所需的巾;幎人,今《周礼》作“幂人”,或作“幕人”。

“冥”由“覆盖”、“幽暗”义,进一步又引申有“暗合、默契”义;《魏书·列传·卷三十六·高允》“神与理冥,形随流浪。”(冥:暗合)。

冥合:暗合。《晋书·列传·第五十七章·凉武昭王李玄盛》“矫情而任荒,乃冥合而一往。”;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冥契:默契,暗相投合。《晋书·载记·第二十三章·后燕成武帝慕容垂》“宠逾宗旧,任齐懿藩,自古君臣冥契之重,岂甚此邪?”;宋-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母子天性,自然冥契,如磁石针,不谋而合。”

冥符:默契,暗合。《晋书·列传·第六十四章·隐逸传·郭瑀》“先生潜光九皋,怀真独远,心与至境冥符,志与四时消息。”;唐-骆宾王《灵泉颂序》“闻夫玄功幽赞,灵心以有德是亲;至道冥符,笃行以通神为本。”;菩提达摩语录:北魏-昙林《二入四行论》“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2、释今本“冥豫”、帛书“冥餘”

冥,覆也,覆盖;五爻、上爻皆为天位,五爻是天子之爻,上爻是天爻、上天之爻。天无不覆,上爻为天,故爻辞言“冥”。(PS:“冥”在《周易》中共出现在两处,除此处外,还出现在升卦;升卦:上六,冥升;帛书作“冥登”,楚竹简缺失。《庄子·内篇·德充符》“天无不覆,地无不载。”)

“豫、餘、余”皆为“舒”也;“舒”,安也、乐也;《尔雅·释诂》“豫:安也;乐也。”。PS:释义详见:豫卦卦名解析一文。

百姓为上天所生,上天为众民设立君主,是希望君主能够帮助上天养治百姓、安定众民。上天希望天下的百姓安定、安乐,此为“豫”也;故爻辞言“冥豫”。

《诗经·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烝民:众民、民众、百姓,也作「蒸民」。

西汉孝文帝《罪己诏》“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史记》、《汉书》)

《诗经·周颂·思文》“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这是一首怀念周族祖先后稷生民之德的乐歌,诗歌颂扬后稷养民之功。言后稷之德,开创农事,养育万民,百姓得以安定,其功德可配天。

《尚书·周书·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大意为:上天惠爱民众,君王应当尊奉天意,惠爱民众。

《尚书·周书·泰誓上》“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大意为:上天佑助天下的民众,为人民选立君主、师长,为民立君以安民,为民立师以教民。而为君为师者,应当协助上天安抚、安定天下百姓。

故,由上可知“冥豫”为上天希望天下百姓安逸、舒适;上爻为天,天无不覆,故曰“冥”,此为其一。(PS:初爻为“地”,上爻为“天”,此为先秦时期古人天地观、宇宙观“天无不覆,地无不载”的真实写照。)

其二为以“豫”来养治百姓,暗合天意;“冥”有“暗合、默契”义,“豫”与“天”暗合,故曰“冥”。

另,结合卦辞“豫:利建侯行师”及楚竹简“榠余”可知,“冥豫”还有第三重意涵。

3、释楚竹简“榠”、“榠余”,兼释《庄子》、《列子》书中“冥灵”。

3.1释楚竹简“榠”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

PS1:《诅楚文》相传为秦石刻文字;战国后期秦楚争霸激烈,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因称《诅楚文》。

PS2:杲[gǎo]、杳[yǎo]。杲:日出明亮,明亮,光明,高远。《说文解字》“杲,明也。”;《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故“杲”字日在木上,训为“明”;南北朝-梁简文帝萧纲《南郊颂》“如海之深,如日之杲”;《管子·内业》“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

杳:昏暗,幽暗,幽深,深远,消失,不见踪影。《说文解字》“杳,冥也;从日在木下。”;《康熙字典》“杳:《淮南子·天文训》:日晡则反景上照於桑楡,故杳字日在木下。”;杳无音信;杳无人踪。

3.2释《庄子》、《列子》书中“冥灵”

“冥灵”出自《庄子》;《庄子·内篇·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何为“冥灵”?现今常见的解析有三种:

1、木名。西晋-司马彪《庄子注》“木生江南,千岁为一年。”;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庄子》“冥,本或作榠。李颐云:冥灵,木名也;江南生,以叶生为春,叶落为秋;此木以二千岁为一年。”(李颐,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庄子编·庄子章句》中认为“冥”作“榠”,“榠灵”(冥灵)即“樠木”。“樠木”出自《左传·庄公四年》“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讲说楚武王死在樠木之下。

2、龟名。明-罗勉道《南华真经循本》“冥,通溟,训海。灵,龟也。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冥灵者,溟海之灵龟也。”(《庄子》又名《南华真经》)。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认为罗勉道的解说是准确的,李颐的解说错误。又有人引《庄子·外篇·秋水》中“庄子与楚臣”一节,认为“冥灵”为楚国神龟;《庄子·外篇·秋水》“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3、清代学者认为“冥灵”谓人名。清-俞樾《诸子平议·庄子》“彭祖,人名也。然则冥灵、大椿亦人名也。……盖论大年、小年当以有血气之属言之,故论小者则以虫言,朝菌也,蟪蛄也,虫之中尤为小年者也;论大则以人言,冥灵也,大椿也,彭祖也,人之中尤为大年者也。若杂以草木,则不伦矣。”。清-于鬯[chàng]《香草续校书·庄子》“楚人好巫,冥灵当是巫者,大椿盖如大挠之类。”(大挠,亦作“大桡”,传说为黄帝史官,《五行大义》称其始作甲子。《吕氏春秋·纪·孟夏纪·尊师》“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

但就《庄子·内篇·逍遥游》而言,上述“冥灵”的三种解释皆可通;若细究“冥灵”,我认为其为木命。“冥灵”一词,最早出自《列子》。

列子:姓列,名御寇,又名寇,亦作圄寇。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的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传承人物;先秦道家创始于老子,发展于列子,大成于庄子;列子之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先秦时期道家人物传承:老子、文子、亢仓子、列子、庄子;亢仓子、列子皆有在《庄子》中出现。《庄子·杂篇·庚桑楚》,庚桑楚即庚桑子、亢仓子;《庄子·杂篇·列御寇》;《庄子·内篇·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

“冥灵”最早出自《列子》;《列子·汤问》“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

(PS:荆即楚,春秋时楚国别称“荆”;《说文解字》“荆,楚木也。”。《左传·庄公四年》“四年春,王三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且请为会于汉汭,而还。济汉而后发丧。”;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释诂文,荆即楚之旧邑,故云荆亦楚也。”;先秦时期楚国的称谓有:楚、荆、荆楚、楚汉;荆楚可指偏南地区,楚汉可指偏北涵盖汉水流域地区;楚之南称楚蛮或荆蛮。)

由《列子·汤问》原文来看,殷汤问夏革“事物有大小、有长短、有同异吗?”;天地万物分三大类:人、木草、兽禽,故夏革以“人”言高矮(长短),以“木草”言寿夭(寿命长短),以“兽禽”言大小(体型大小)。夏革言:“人”:龙伯国之巨人,最矮还有数十丈高;僬侥国之人,身长一尺五寸;东北极地之诤人,身长九寸。“木草”:冥灵以二千岁为一年;大椿以三万二千岁为一年;菌芝早晨出生,黄昏死亡。“兽禽”:溟海之鲲体长、宽皆几千里,溟海之鹏也是。江浦之焦螟,小到蚊子都觉察不到它们。

另,仔细分析《庄子·内篇·逍遥游》中“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讲说:然而彭祖现今却以长寿闻名于世,人们都希望与他一样高寿,岂不可悲!在联系上下文,文中“楚之南”用的是现在进行时,可知“冥灵”在庄子所处之世可见,故可知冥灵、大椿应为树名,不可能是人名;再结合《列子》可知,冥灵也不可能是龟名。闻一多先生认为“冥灵”为“樠木”可备一说,供作参考。

我认为“冥灵”为树名,其名反映的是先秦时期古人的古树/神树信仰。就古树/神树信仰而言,长江之南比之北兴盛。冥灵:树大遮天蔽日,故曰“冥”;树大参天,高则通天,古则同神,故曰“灵”。

“冥灵”生于楚,“灵”本是楚方言中对跳舞降神的巫的专称,引申又可指神灵。“巫”古代称能沟通天地,以舞降神灵,降福消灾的人。

《康熙字典》“巫:《说文》: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褎舞形。《世本》:巫咸始作巫。《楚语》:古者民之精爽不携二者,而又能齐肃中正,其知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听彻之,如是则神明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周礼·春官·神仕》疏:男子阳有两称,曰巫,曰觋。女子阴不变,直名巫,无觋称。”

《说文解字》“灵:灵巫也;以玉事神。”;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灵:巫也。各本巫上有靈字,乃复举篆文之未删者也。……屈赋《九歌》:灵偃蹇兮皎服,又灵连蜷兮既留。又思灵保兮贤姱。王注皆云:靈,巫也。楚人名巫为灵(靈),许亦当云巫也无疑矣。引伸之义如《谥法》曰极知鬼事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曾子曰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毛公曰神之精明者称灵。”。

“灵”的繁体写作“靈”,从霝[líng]、从巫;霝,古同“灵”。屈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东汉-王逸注:灵,谓巫也(按:灵,这里指以歌舞娱神的群巫。)。屈原《楚辞·九歌·云中君》“灵连蜷兮既留”,东汉-王逸注:灵,巫也,楚人名巫为灵子(按:灵,这里指祭祀中有神灵附身的巫觋。)。

何为“灵”?近代学者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认为:巫觋通过衣服、形貌、动作等,视之为神之所凭依,故谓之曰灵,或谓之灵保。故,我认为神明附身为之“灵”,由此来理解《楚辞·九歌》中“灵”即神明附于“巫”,故言“灵”。

古人认为“高山”通天,此为神明之所居,故可称之为“灵”。《山海经·海经·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十巫通过灵山上下来回人间、天庭之间。《山海经·海经·海外西经》“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古人认为“树大”参天,高则可通天,古(寿)则可通神,古树为神之所依,故可称之为“灵”。“冥灵”为树名便由此而来,“树大”遮天蔽日,此为“冥”;高可通天,寿(古)可通神,此为“灵”。

古人的古树/神树信仰上课追溯至“三星堆文化”,《山海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中也皆有言及;时至今日,全国各地也皆有古树崇拜景点。四川三星堆古遗址出土的通天神树,通身用青铜制造,共有一号通天神树和二号通天神树两棵神树。《山海经》中言及得神树很多,如扶桑(亦作扶木)、若木、甘木、建木;这些神树在《吕氏春秋》、《淮南子》也有言及。讲说太阳东升于扶桑,西落于若木;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建木生天地之中,高百仞,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众神由之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

三星堆--通天神树

《山海经·海经·海内经》“有九丘,以水绕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即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嗥爰过,黄帝所为。”

《吕氏春秋·览·有始览·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墬形训》“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由《山海经》等描述可知,九丘部落以建木为中心,环绕在建木周围;帝等众帝通过建木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

商周时期封建诸侯,“封”古字形像在土堆上种树;封的本义是种树,古代诸侯受命建国后,即在所封疆土的边界上培土种树,以此为边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便如大树之形,层层分封及管理。

未完,接续下文:

3.3释楚竹简“榠余”

二、释今本“有渝”、帛书“或谕”、楚竹简“又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