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诗经gt二首课后反思

断断续续,前后总共用了四节课,终于结束了《<诗经>二首》的教学。虽然整体上的安排设计还算有序,但对课堂的效率我始终不太满意。

第一节课我主要是结合文后的知识卡片,重点介绍了《诗经》的相关常识,比如它什么时候成“经”的,我们常说的“六义”(赋比兴,风雅颂)又都是什么意思。我侃侃而谈,学生们也不断点头,一些学生还时不时用笔在书上钩画。然后我又让学生反复读《关雎》和《蒹葭》,让他们从中感受《诗经》在结构形式上重章叠句的特点。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还不错。可第二天一上课提问,我才发现自己课堂的效率是如此低下,竟然有约十多位同学不能准确理解区分风雅颂赋比兴的区别,更不要说运用了。

?

学生的基础是稳定的,问题应该是出在我的教学语言在介绍这些知识时偏于理性,虽然举了例子,但一些学生还是一时难以理解,尽管在课堂上我问他们是否懂了时他们非常合作地说懂了。尤其是关于“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我需要寻找更加通俗易懂的例子用更生动具体的语言去阐释。备课要备学生是句老话,但怎样把备学生做实做细做到位,我觉得自己做得远远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第二节课主要是《关睢》一诗的大意疏通、主题理解和背诵。考虑到《诗经》离我们过于久远,学生理解句意存在较大障碍,我把重点放在了大意疏通和体味其形式特点上。感觉自己已经讲得够详细了,但提问时,却发现时空差异,文白差异所造成的理解障碍太大。就连平时语文成绩很好的同学,回答起来也有一些生疏。做好文言知识的消化和积累不容忽视。

?

第三节课用了类似的方法上了《蒹葭》,由于两首都是爱情诗,学生们还是很感兴趣的。只是他们的理解浮于表面,常常似是而非。就比如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他们狭隘地将诗中主人公所追求不得的“伊人”,就理解为美女,而忽略了诗歌主题的多元。当然,这对学生而言,注定是个漫长的学习与领悟的过程。

第四节课主要是练习讲评,讲练析结合,学以致用,才能发现问题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通过练习批改发现:1.学生读书不够专心和认真,如“所谓伊人”的“伊”,“蒹葭萋萋”的“萋”,竟然都有五六个同学默写时书写错误,如将“伊”写成“依”;将“萋”写成“凄”或少了一横,或中间的长横未露头等。原因除了读书马虎外,主要还是没有理解字义。因为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长久地记住它。2.上课听课不认真。比如课堂上反复强调的《诗经》“重章叠句”的作用,什么叫押韵和韵脚,《诗经》中句子的停顿等,一做作业,几乎全忘了,完全凭自己想当然。3.大部分同学做作业态度不端正,没有养成好习惯。我多次强调,要把每次作业都当成考试去对待,当成作品去完成而不是当成负担去敷衍,翻书不做题,做题不翻书。可一写作业,他们就将老师说的话抛到九霄云外了,不由自主地去翻书查找。

总之,一句话,学生作业质量不高,主要是课堂听课,课后复习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今后,一方面要在备课时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