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爱情诗那是怎样的一部书籍呢?
基于文学特征的一种思考,我们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逐步体会诗经中的含情脉脉。
进一步界定为中国乐歌总集,基于对他的进一步认识,也就是说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他和音乐的关系相当密切,诗经时代正是有这种特点。传统文学最重要的表达方式,后世诗歌艺术形式的表达奠定基础。
如果说爱是永恒的主旋律,那么爱情是文学的主题。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迁,爱情和文学都会保持着一种不变的联系穿梭在时空之中。
众所周知,要读懂《诗经》当然,其中必定要理解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之首《风》,作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爱情诗的一个重要的概念。钱钟书在《管锥编》曾对风有这样细致的分析:从三个角度来加以解释。一从作用的角度,即是强调诗经中的教育意义,如国风中的第一篇诗歌《关雎》“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在古代的教育中体现得非常显赫;二是来源的角度,即是说他来自于各地的民歌,对于今天的黄河中下游广泛地区;三从体制的角度,国风中的一百六十篇诗歌体现了分类诗歌的重要体制特征。
爱情是文学的母体,虽然它产生于遥远的时代。其中涉及爱情的内容可能在我们的头脑中一种相对比较单调的情感形态,是否以悲剧性的基调为主要内涵?
朱熹所提到“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其中大量的诗歌中呈现出来爱情的形态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富含自由浪漫的感情,体现民族和谐美满姻缘的愿望,当然也有礼制渗透下的爱情形态。
自由浪漫风格的《邙风静女》描写一对已经相爱的年轻男女相约于城边角落,漂亮的女子如期而至,等待着着他的心上人,当男子也来到的时候,可惜没能够看到女子。于是他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亦是犹豫不决。
当女子出现在他的身边,今天显得特别美丽。她的手中还拿着一个红红的小草和茅草,在这个男孩子眼中无论是红管草还是茅草同时都显得特别的美丽而且不同寻常。因为是女孩子特意从郊外采摘,所以是爱情的象征,在男孩子看来其中寄托了一种特别的情义,所以万物情深便“情人眼里出西施。”
再看《诗蒹葭》一篇,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有如下评价:“最得风人深致”。“风人”即“诗人”,“深致”则为古人所追求的一种至高的境界。
情不知从何起,一往而深。
情和志的统一,与西方的浪漫主义别无二致。对自己所喜欢的东西,渴望追求到,看而不得的境界令人肝肠尽断。“所谓伊人”则应该是意中人、心目中所追求的理想。镜水花月的意境,那是多少有情人的遗憾啊。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诗经开创了爱情主题的文学类型,拓宽了我国的文学内海。进一步使人对爱情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引导人们对爱情的探索,追寻与向往。
理解与向往不断吸引人民去探寻爱情的奥妙,在诗经中,在爱情中不要失去自我!
所谓脉脉含情,诗经中的几类爱情破开了人们对爱的朦胧感觉,使男女之间的爱意具象化,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爱情的美好、失落、两情相悦与天各一方,开后世爱情诗之先河,让我们也发现了爱情的自由,爱人的自尊,礼教的束缚。
直至今天,我们依然能从那些大胆或瑟缩的言行感受感动,因为我们本身也可能是爱情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