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诗经粗解周南篇之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雎(ju1)鸠:鸟名,又名王雎,适于捕鱼。
逑(qiu2):通“仇”,配偶。
参(cen1)差(ci1):高低不齐。
荇(xing4)菜:水草名,根茎可食。
流:多释为捋取或求取。笔者以为不然,此处应为本意水流,即荇菜在水流中左右摇摆的样子;因为男主尚未展开追求攻势。
寤(wu4)寐(mei4):寤即睡醒,寐即入睡,二字连用指无时无刻。
芼(mao4):采。
图/诗经名物图解.细井徇暂无(不敢直译,详见粗解)。
本篇不仅是周南之首篇,更是《诗经》的首篇,历来被赋予了不能承受的教化内涵,被认为是“后妃之德也”、“咏文王、太姒之作”。然而,正如清人方玉润所说“若君妃,则以颂体为宜”。既是采集民风而来,应是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在笔者看来,本篇是一个性格内向的男主追求民间少女的过程/心理过程。然而,这并非成功的经验之谈,而是一篇充满泪水的教训史,让笔者一一道来。
第一章——初见。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咳咳,外出郊游的季节。眼看着这一日春光明媚,男主心中喜悦,信步走向河边。远远地听到了关关的叫声,原来是一群雎鸠,在水中沙洲附近嬉戏,或飞或扑或立或卧,姿态万千热闹非凡(至于雎鸠有无雌雄对唱,那应该是纯粹属于后人的美好想象了,除非一种情况,只有两只——一雌一雄,而且十分“顺从人意”地此起彼伏、丝毫不差的叫,否则入耳的鸟鸣只能是关关的乱叫了)。转眼一瞧,噢~浅水处还有一位妙龄少女,身材窈窕真是让人过目不忘呀,这不正是在下梦寐以求的对象吗?
图/诗经名物图解.细井徇第二章——惊艳。有道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趁着阵阵鸟鸣之声,男主悄然来到水边,仔细打量一番。浅水之处荇菜丛生,长的呢圆叶露出水面,短的呢细茎尚没水中,在水流之间左右摇摆、飘忽不定。男主在岸边徘徊数次,并未唐突佳人,只是远远地偷眼望着。不多时,那少女采完荇菜之后,径直上岸离去了。可是,那婀娜的身影深深地印在了男主的脑海之中。无论是夜晚还是白天,那少女的窈窕身影难以忘怀,实在是令人寝食难安。男主暗下决心:明天一定去告白。
第三章——思念。如是三日,男主终于鼓足勇气,在河边支支吾吾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可是,那少女笑答:没看我还忙着呢。男主满脸通红羞愧而下,一脚深一脚浅地后退,情急之下竟踩入河边水洼之中,弄了半腿泥巴。只引得少女咯咯欢笑,男主落荒而逃。唉,真没用!可是思念之情愈加浓烈,后世有歌可作注脚:“明明知道相思苦,偏偏对你牵肠挂肚”。夜晚为何如此漫长?何时才能挨到天亮?辗转反侧坐卧不安,难道公鸡忘记该打鸣了吗?这天光什么时候才透过我的窗子呢?
以下两章的释义有所差异,原因在于标点符号并不确定。插播一条冷知识:汉朝才出现“句读”来表示句子间和句子内的间断;20世纪初,现代意义上的标点符号才传入中国。在此,有两种标点符号,均符合语境;第四、五章末尾可为问号或句号,二者差异较大,详见下文。
第四章——试探。水中的荇菜还是左右飘忽着,少女的纤纤玉手随之左右采摘着。其一(问号结尾),男主暗自揣摩:这窈窕少女,不知道她是否喜欢琴瑟呢?我要不要抱来弹奏一番,以便亲近她呢?(文中暗表:二者都是弦乐器,响度不大,只有离近了才听得清楚,所以会想到用来亲近她。)
其二(句号结尾):男主抱来了琴,弹奏一番,配合水声潺潺,倒也清丽婉转;可是少女虽然多看两眼,最后还是飘然离去了。次日,男主又抱瑟来,拨弄一番,无奈瑟音低沉,夹杂在水声鸟鸣之间,想必那少女难以听见,根本不看一眼。唉!好不伤心呐!
第五章——再探。水中的荇菜还是左右飘忽着,少女的纤纤玉手随之左右采摘着。其一(问号结尾):男主暗自揣摩,难道我还要把编钟搬过来取悦于她?又或者把鼓抬出来取悦于她?
其二(句号结尾):无此解释。因为钟鼓作为乐器,通常是成套出现,钟为编钟,少则3枚、9枚,多则65枚(如曾侯乙编钟,也许还有更多),绝非寻常人家所有或所见的;鼓原为战鼓,鼓舞土气所用,后来用于乐器。以此推断,男主很可能是贵胄子弟,弹琴弄瑟或可为之,真的要大张旗鼓搬来钟鼓以追求民间少女的做法,无疑是离经叛道的,不大可能真实发生的;而且,男主对此并无十分把握。
由上可知,男主在追求少女的路上无疑是煞费苦心,然而收效甚微,原因其实很简单,要获得别人的好感只在一词——投其所好。
《荀子·非相》有言曰:“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意思是说些好听的话,比任何乐器的声音还要美妙。可惜,这个道理男主并不了解,而相较之下,《诗经·卫风》中的一个人物就理解得十分透彻了。
那个人叫氓,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想当初,氓笑嘻嘻地抱着布来跟我攀(搭)谈(讪),哪里是来换丝的,分明是来迷惑我的啊(只可惜当时猪油蒙了心)。
虽然这一结局并不符合“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套路,也不是儒家宣扬的后妃教化之德,只不过是一个失落男子的悲伤求爱故事而已。至于后续,女主有无被男主的苦苦追求而打动,我们就无从知晓了。
这样也好,当你春风得意时自然会读出大团圆的结局;当你悲伤失落时容易体会男主的苦闷幽情,这不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吗?
《诗经译注》:周振甫,中华书局,年版;汉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