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秦风无衣,描写了春秋时期底层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秦风·无衣》这首著名的《诗经·秦风·无衣》是描写春秋时期底层军士生活的经典之作。只要王于兴师,立刻修我戈矛,出去打仗,没有什么说的;哪怕穷得没衣服可穿了,也得立刻行动,不但自己去,还得安慰战友,只要上边要打仗,王于兴师,我就修我甲兵。这充分暴露了那个时代战争的频繁和残酷。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人口很少,没有专门的职业兵,都是种田的百姓,有战争就被征了兵,连干粮武器都要自己负担;打完了也没什么说法,死就死了,幸存者回来接着当农民。《诗经·秦风·无衣》中的诗句,就由一个当时经常参战的农民士兵所说,非常写实。为什么春秋时期战争频繁起来了呢?平王东迁后的天下,权柄落到了诸侯国手中诸侯们互相攻伐,刀兵四起,弱肉强食,贪得无厌,西周安定的天下被彻底打乱,所以古话说“春秋无义战”。在这些诸侯攻伐中,五位霸主相继而起,纷纷在某种程度上统一了天下,获得了众多诸侯的认可。而在洛阳城里的周天子,只能默默地看着。春秋五霸里的每个霸主都是实际上的天子,齐桓公九合诸侯,谁与争锋?只不过由于历史的强大传统,齐桓公控制了天下诸侯后也会礼貌性地去洛邑拜见那个仅存名义的天子,由天子再授予他一统天下的霸主之位。所以这个时期,诸侯们办事还是需要天子的,天子的诏令毕竟是一块合法的招牌。比如春秋时期的晋国,本来是个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还继齐桓公之后称霸中原。但到了晋国末期,晋国这个诸侯国内的三个家臣韩、赵、魏逐渐坐大,干脆废掉了晋国国君,三家把晋国分了。分了后觉得没个名分,都带着大兵去洛邑朝见周天子,吓得天子够呛。问明原委后,周天子赶紧下诏封韩、赵、魏三家的老大为诸侯,不但不追究他们大逆不道的叛国行为,还对他们瓜分自己祖国晋国的事实予以承认。威风扫地的周天子,就是靠着最后祖上留下来的天子旗号,在春秋时期艰难地生活着。事实上,春秋时期的五霸每个人都有实力取代天子,可他们谁也没有迈出这一步,最想挑战一下天子的是五霸里的楚庄王。大家仔细观察五霸的名号就能发现: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五霸里唯一敢用王号的就是楚庄王,而别人称个“公”就很知足了。要知道在那时王已经是最大的称号了。王下边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那四位也仅仅是称了个公爵而已。楚庄王,直接就称王了。他不但称王,还真带着大兵开到了洛阳城边,开始盛大的阅兵式,向天子耀武扬威。当时的天子是周定王,定王又不傻,很清楚楚庄王的心思,就派出著名的外交官王孙满去劳军。楚庄王一见天子使臣,直接就问“天子的九鼎大小轻重如何?”周王朝有个象征定鼎天下的神器——九鼎。传说是大禹治水之后亲自铸造的,象征九州安定。从禹开始,夏商周的国王递相授受,朝代更迭,但这神器始终流传。这九鼎就是中央王权的最高象征,诸侯别说看,连想都不该想,人家楚庄王就直接问了。所以楚庄王开创了“问鼎中原”这一成语。王孙满微微一笑,说了一番不卑不亢的话:“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也笑了,转而去进攻郑国,放过了周王朝。王孙满说得没错,周王朝自平王东迁以来确实失去了西周的权威,但还不至于有诸侯国敢弑君篡位。因为从西周就确定的礼乐制度还在,诸侯国再猛,也就是称王称霸而已,天子还得供着。别说楚庄王这会还是春秋时期,就是到了后来的战国时期,周王尽管已无任何天子的权力,但依然得以保存名号,稳坐洛阳。参考资料《诗经·秦风·无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