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立冬后,必定是灾年,是啥意思今年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是《诗经》中的记载,也描述了古人的生活场景,那就是每年到了九月份就要开始制作衣服,以此来抵御寒冬。

而且在古代十月初一,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寒衣节,到了这一天人们要祭奠先人,为他们“送寒衣”。

而今年的寒衣节就快要到了,它是在公历的11月13日。而关于今年的寒衣节,有人说它有点不一般。因为在民间有“寒衣立冬后,必定是灾年”的说法,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寒衣节的简介和习俗

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十月初一举行。这个节日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奠先祖,缅怀逝去的亲人。

在古代寒衣节非常受重视,它和除夕、清明、七月半一起并称为我国四大祭祖的节日。特别是在宋朝的时候,寒衣节尤其受重视。

商家都是在九月开始就要售卖祭祀用品,可见当时人们过寒衣节的盛况。等到十月初一,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带着祭品和寒衣上坟,祭拜先人。

送寒衣也是非常讲究的,一般寒衣都是用五色的彩纸制作而成的,有冥衣、鞋靴、席帽等御寒用品,而且每一份寒衣上都要写上先人的名讳,以防有“人”错拿自己的冬衣,令祖先受冻。

只是非常可惜,如今这个节日逐渐被人遗忘了,很多地方都已经没有这个习俗了。在有些地方现在都已经禁止焚烧纸钱了,所以也就更不被重视了。

其实吧,寒衣节送寒衣,只是个象征而已,它更多的是一种对孝道的传承,也是对祖先和逝去亲人的缅怀、纪念。

“寒衣立冬后,必定是灾年”,是什么意思?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寒衣节如果是在立冬节气之后,那么第二年的年景就不太好,老百姓可能要遭遇灾荒了。而今年的立冬节气是在11月8日,可是寒衣节是在11月13日,这样就是寒衣节在立冬节气之后,那是不是明年就是“灾年”呢?

其实古人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如果寒衣节在立冬节气之后,就认为当年的冬季来得晚一些,因为寒衣节就是代表寒冷到来了。而如果寒衣节是在立冬节气之后,往往预示着当年的冬天会来得较晚,整个冬季就相对比较暖和。这样的年份,往往到了春天会有“倒春寒”的情况发生。

“倒春寒”是指春季气温回升后出现的短暂性气温下降现象。由于春季气温上升较快,作物生长速度加快,抗冻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低温的影响。

如果春季出现“倒春寒”,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开花造成很大的影响,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因此,古人这话,也是在提醒农民要及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