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她大唐贤妃徐惠,忧国忧民,写的名

王家怀出诊时间 http://www.xxzywj.com/npxqb/npxxg/

唐太宗以虚心纳谏,善于听取臣子的意见著称,因此制定出正确的国策,开创了贞观之治,为盛世大唐奠定了基础。在唐太宗众多的谏官中,以光禄大夫魏征最为著名,留下了《谏太宗十思疏》等著名的疏文。世人只知魏征,殊不知在李世民的后宫中也有一位女谏官,并且留下了和《谏太宗十思疏》相媲美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她就是唐代著名的女才子徐慧,她也是唐太宗除长孙皇后之外的又一个贤妃,有“第二个长孙皇后”之称。

影视剧中的徐慧

锥处囊中,锋芒毕露

徐慧出生于唐贞观元年(公元年),她的祖上世居浙江湖州市长城村,其高祖父徐文整是南北朝时期南梁的慈源侯,祖、父辈都是南梁和南陈的高官,可谓出身于书香门第。徐慧从小就如她的名字聪慧异常,一般孩子要到一岁多才会说话,徐慧在五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说话。他的父亲徐孝德于是精心培养女儿,到了4岁的时候,徐慧已经将《论语》、《诗经》背的滚瓜烂熟。到8岁的时候,徐慧已经会写诗作赋,一次她的父亲要她模仿屈原的《离骚》写一首诗,小徐慧想了一会儿就作出了《拟小山篇》诗: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我仰凝视着您曾经走过的幽静山谷,抚摸着您心衣角拂过的桂树枝,心中充满了景仰。像您这样的人品高洁的伟大诗人,是千载难逢的奇才,为什么要含愤独自徘徊?诗中小徐慧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屈原的崇拜和向往,最后一句点明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她和屈原是志趣相投的伙伴。

屈原雕像

以前西汉学者淮南王刘安,招募门客编纂《淮南子》,其中有几个人喜欢研究辞赋,他们自称“小山”,后人称其为“淮南小山”。“淮南小山”曾经也仿照《离骚》做了一些辞赋,只有这首叫《招隐士》的辞赋流传下来,这首赋虽然洋洋洒洒,用许多华丽的辞藻堆砌想象中的神仙幻境,但是没有一句像徐慧这两句“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来表明作者自己对屈原感情。

所以这首诗被命名为《拟小山篇》,她的意境比“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更胜一筹。一个才八岁的小女孩,就能写出如此意境深远且文辞典雅的诗,确实难能可贵,她的父亲也非常震惊。锥处囊中迟早锋芒毕露,不久唐太宗看到了徐慧的这首《拟小山篇》,想亲自看一看这位出色的小才女。

唐太宗

好学生徐慧

贞观十二年(年),唐太宗将两位著名的女孩召进皇宫,一个是14岁的武则天,另一个就是11岁的徐慧。。徐慧通韵律、会作诗、懂书画、善歌舞,而且乖巧伶俐,这让刚失去长孙皇后不久的李世民甚是欢欣,将她封为“才人”。得到皇帝赏识的徐慧并没有得意洋洋,当别的女子为得到太宗的垂青而明争暗斗的时候,徐慧却一门心思将精力用在学习上,她的这种不争不抢的态度反而让太宗喜爱。徐慧唯一仗着李世民宠爱做的“不法”事情就是经常到弘文馆、崇文馆等皇家藏书机构去借阅图书。徐慧每天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乐此不疲,常常手不释卷。唐太宗看她学习的这样认真,于是就以汉武帝大舅子李延年为妹妹李夫人做的《北方有佳人》为题,让徐慧作一首诗。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徐慧当然了解李夫人和她的三位哥哥的命运,于是有感而发,做了那首著名的《赋得北方有佳人》:

由来称独立,本自号倾城。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腕摇金钏响,步转玉环鸣。纤腰宜宝袜,红衫艳织成。

悬知一顾重,别觉舞腰轻。

诗中徐慧承接原诗夸赞李夫人绝世而独立,有倾城倾国的容貌。说她,眉如柳叶、面若桃花,走起路来步态轻盈,身上佩戴的首饰、玉佩叮咚作响,清脆悦耳。李夫人穿着红色纱衫,纤细的小蛮腰上扎着艳丽的腰巾,正在翩翩起舞为汉皇表演。最后的两句说,不要因为皇帝看重,就觉得舞动的腰身更加轻盈,这不仅暗指李夫人的哥哥李季因为恃宠而骄,做出有违君臣纲常的事情,最终导致身死族灭,同时也告诫自己不要辜负了皇帝的知遇之恩。这首诗表面上是写李夫人,其实又何尝不是写徐慧自己呢?

徐慧画像

李世民看了这首诗也觉得写的非常好,可以和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相媲美。于是越发喜欢徐慧了,就加封她为“婕妤”,不久又加封徐慧为“充容”。得到皇帝的夸赞,更加激发了徐慧学习的热情,她遍观经史子集,自学了正统的儒家经典,虽为女儿身,却有士大夫般忧国忧民的思想。

巾帼何须让须眉

贞观十八年(公元年)秋,唐太宗御驾亲征,讨伐辽东的高句丽割据政权,徐慧一直陪伴太宗到河北定州。在经过洛阳西部的函谷关时,李世民见寒冬即将来临,到处一派肃杀的迹象,但是唐军士气高昂,于是命徐慧写一首应景的诗。徐慧写下了她的另一首名作《秋风函谷应诏》:

秋风起函谷,劲气动河山。偃松千岭上,杂雨二陵间。

低云愁广隰,落日惨重关。此时飘紫气,应验真人还。

秋风自函谷关间吹起,凌冽的寒气足以震动河山。生长在函谷关两旁山上的偃松,以及飘荡在崤山南、北二陵之间时有时无的杂雨,都在提醒冬天即将来临。愁云低压在山谷中,夕阳斜照着雄关。此时山间飘起了紫色的雾气,这是否应验老子真人就有回来了。

洛阳新安县汉代函谷关

诗中徐慧将唐军比作凌冽的秋风,希望他们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荡平山间的杂雨和愁云,此处的杂雨和愁云暗指高句丽。最后的两句实际上是在夸赞唐太宗,因为李唐认道教创始人老子为祖先。相传战国晚期,老子骑青牛云游天下,路过函谷关时,被关尹喜挽留,恳求写下著作,于是老子在函谷关写下《道德经》使平生的所学和思想流传下来。此诗写紫气东来,老子似乎要回来了,实际上是夸赞李世民是真龙天子。

此诗颇有男子气概,不知道的人初次读到它,会以为是后世“苏幸”中的哪位大家所作,谁能想到这竟然出自一位深居皇宫多年的妃子之手。这首诗基本符合近体诗押韵规律,开启了唐代宫廷五言诗格律化的进程,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徐惠在我国诗歌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她的这首《秋风函谷应诏》被编入唐代皇室的启蒙教材《初学记》中。徐慧的功绩值得被后人铭记。

《秋风起函谷》图画

虽然徐慧夸赞了唐太宗,但是一路上徐慧也看到有许多百姓吃不饱穿不暖,依然有交繁重的税赋,她心里觉得很不舒服。当年李世民因为寒冬来临,暂停了征伐高句丽的军事行动,直到第二年春暖花开,又开始向辽东进军。这次东征高句丽并不顺利,到贞观十九年(公元年)九月,唐军才夺下高句丽十几座城。随后因为天气转冷,不得不班师回朝。高句丽直到唐高宗初年才被平定。

贞观晚期,随着魏征等老一辈大臣的去世,年老的李世民也逐渐产生了享乐思想和好大喜功的毛病,他在东西两线同时与高句丽和吐谷浑开战。与此同时还大兴土木,修建了翠华宫等一批大型宫殿,供自己享乐。这就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军费开支和工程费用都摊派在百姓的头上。许多人为了筹集税款被迫卖儿鬻女,民间一片怨声载道,许多官员劝谏太宗,他都一概不听。

山西晋祠李世民和武将群雕

身在后宫的徐慧知道情况后,也是焦急万分,本来作为妃子是不应该干预朝政的,但是为了百姓着想,徐慧豁出性命不要,给太宗写了一道言辞恳切的劝谏奏疏,这就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这篇疏文有点儿长,内容充满忧国忧民的思想,所提的建议都是定国安邦的肺腑之言,如果不点明是一位女子所作,读到它的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位久在朝堂的士大夫所作。我截取一小段,和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大唐这位女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窃见顷年以来,力役兼总,东有辽海之军,西有昆邱之役。士马疲於甲胄,舟车倦於转输。且召募役戍,去留怀死生之痛;因风阻浪,往来有漂溺之危。一夫力耕,卒无数十之获;一船致损,则倾数百之粮。是犹运有尽之农工,填无穷之巨浪,图未获之他众,丧已成之我军。虽除凶伐暴,有国常规,然黩武玩兵,先哲所戒。

这几年,大唐同时在东边的辽海和西边昆仑山有战事,士兵们苦不堪言,运输物资士兵的船和马车也非常吃力。征途迢迢,将士们奔赴前线,都有生离死别的危险。海路风高浪急,一不小心,船就会有的倾覆的危险。一个农民辛勤劳作一年,收获的粮食最多就几十担,如果遇到翻船,损失的就是几百担粮食。战争就像把农民有限的收成,填入无边的大海,战争没有获胜,自己的人马反而丢损失了不少。虽然铲除凶暴的敌人是国家的职责,但穷兵黩武,也是先哲们极力避免的事情。

滔天巨浪的大海

徐慧将战争比喻为“运有尽之农工,填无穷之巨浪”,这些认知在放在今天的俄乌战争中同样适用。俄罗斯和乌克兰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历时一年多,也没有结果,不就像把一船船的粮食倒入黑海吗?那可是两国两亿多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多的收成啊。所以任何时候,开启战端,都要慎之又慎,战争无赢家啊。

上面这段奏疏中,徐慧批驳起唐太宗来,直言他“黩武玩兵”,毫不留情面。我们来看看她是如何收场的。

伏惟抑意裁心,慎终如始,削轻过以添重德,循今是以替前非。则鸿名与日月无穷,盛德与乾坤永大。

希望陛下克制己欲,善始善终,改掉小毛病,光大仁德,用今天的优点,取代以前的过错。这样,陛下的英名就可以与日月齐辉了,大唐天下也能像天地一样长久!

盛世大唐

奏疏前半部分指责起太宗的过错毫不留情,结尾处却夸太宗和大唐将与日月同辉、天地同寿。这是所有帝王最爱听的话,李世民最终原谅了徐慧,他仔细看了这篇劝谏奏疏,认为徐慧提出的意见非常正确,厚赏了她,虽然太宗没有停止对外作战,但却减少了宫殿修建的工程。这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奏疏可以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相媲美,这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女性杰出的政论文章,被收录在《旧唐书》、《新唐书》、《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多部历史典籍中。后世的帝王们在做太子时,这篇《谏太宗息兵罢役疏》是必读文章。

影视剧中唐太宗和徐惠

公元年7月,李世民驾崩,徐慧的心也跟着她最崇拜的太宗而去,以至茶饭不思,终于哀慕成疾。得病后,徐慧拒绝治疗、拒绝吃药,她对身边亲近的人说:“先帝待我优厚,我希望早一点死去,魂魄有灵,能够早日侍奉在先帝陵寝是我的心愿。”唐高宗永徽元年(年),一代贤妃徐慧去世,年仅二十四岁。徐慧去世后,唐太宗的昭陵还没有完工,唐高宗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将她葬在昭陵的石室中,让她去另一个世界继续陪伴她心爱的先帝去了。

陕西礼泉县唐太宗昭陵

青岩照影夜流丹,无那清风点粟盘。自是幽香能暗度,月宫飞去不须看。

相传这首《桂花》诗就是徐惠所写,徐惠被后世称为“第二个子孙皇后”,后人感慨她才情出众,品德高尚,且有忧国忧民的情怀,就奉她为桂花神。徐惠的故事令桂花香平添了一份忧国忧民深情,她就像一缕桂花香,穿越一千五百年的时光,依然沁人心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