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北京,北京文化论坛文艺晚会在首钢大跳台举行。演出结束后,小演员向台下挥手互动。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田嘉硕/摄9月14日至15日,北京文化论坛举办。在正式启幕前,已有很多时刻让人们感觉到,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一直丰富而自然地弥漫于每一个生活角落。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电影院里迎来大量观众,大家非常喜爱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优质国产片《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等;外地游客们的“城市历史深度游”热情极高,纷纷打卡北京中轴线上的文化地标。时隔10年,北京地坛书市于9月初归来,红墙绿树边摆满了图书展棚,挤满了选书、听讲座的读者;“大戏看北京”展演季开启,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剧场看一场场动人好戏。文学、影视、戏剧、美术、舞蹈……创作文艺精品,讲好中国故事,让文化艺术连接心灵沟通世界,文艺工作者重任在肩。在北京文化论坛上,“以文化人”,是文艺工作者们谈论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创作坚守人民立场,与时代同步的佳作,是当下的需要,亦是历史的期待。文艺工作者们应当如何肩负文化使命,真正做到“以文化人”?好的文学跨越时空,文学既“载道”也“载福”文学作品,是记录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亮相北京文化论坛的《我爱北京——现当代散文名篇选》,收录了老舍、沈从文、汪曾祺、史铁生、徐则臣等现当代知名作家关于北京的散文佳作25篇,带领读者感受北京的四季风光流转,品味风味美食,在充满烟火气的市井胡同中穿梭,见证这座城市的时代变迁。该书主编张莉表示,之所以选编散文,是因为它自由、日常、随性,强调情感、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是更能和时代生活产生密切关系的文体。作家们通过记录这些“毛茸茸而富有质感”的细节,使得不断变动的北京风貌,得以通过文学的形式保存下来,让北京形象生动而丰满起来,引发读者的共情。文学所蕴含的力量和功能,或许超越你的想象。文学只有和家国、民族共振,才能彰显它的价值与意义。在北京文化论坛期间,著名作家、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表示,好的文学是跨越时空的,好的文学不会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现在读《红楼梦》《诗经》,我们依然会被感动,依然会受到很强烈的震撼,依然会有很高的审美享受”。莫言表示,作家的创作需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0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