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夏天,我去深圳看两个朋友。那时我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的恋爱,他们俩也都是单身。三个单身汉在一起,打牌的间隙,自然要分享一下彼此的恋爱经。谈了半天,多言不及义,彼此都有点昏昏然。忽然,大缑甩了一张牌,说:“我认为,追女生,有一本书非常重要,不可不读。”他说得郑重其事,我俩都停了牌仰望他。
“《诗经》!”他说。
我俩怅怅然,不敢接话。因为除了中学课本中让背的那几首,《诗经》别的篇章我俩都没读过。大缑继续一本正经地说,古诗当中,就属《诗经》最为典雅,别的多少都有点俗。《诗经》语句最短,而意蕴最长。比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短短几个字都能引人无限遐想。
(图片:《小雅·隰桑》,作者:赵春秋)
那天还聊了什么我全都不记得了,但这句话我却牢牢铭记于心。后来我买了好几个版本的《诗经》,也背了不少句子,但并不觉得在追女孩儿的时候用得上。平日里和新相识的女孩儿聊天,似乎聊电影、聊美食远比聊诗歌要相宜一些。十几年过去了,当时打牌的三个男生,两个已升格为奶爸多年,独有大缑却兜兜转转地至今单身。
我一度怀疑是《诗经》害了他。但有一天我翻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就放弃了这个想法。我惊奇地发现,我这位落拓的兄弟,其思想竟和两千多年前的圣人暗合。
《论语·季氏篇》记载了这么一件事:有一次,孔子看见他的儿子孔鲤在面前走过,就问:“有学诗吗?”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学。”孔子就教训他说:“不学诗,是没有办法说话的。”于是孔鲤就回去学诗。
原文是: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孔子并非故作高论,他其实不过是道出了一种当时普遍的社会风尚罢了。如果我们翻开《左传》,就可以看到,当时在上层社会,一开口就是“诗曰”、“诗云”,《左传》中提到《诗经》的地方达二百一十九条之多。
(图片:《邶风·柏舟》;作者:赵春秋)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外交会议上,人们经常用吟唱诗歌彼此问答,用这种比较含蓄、文雅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不懂诗,或不会运用,是会吃亏的。
比如鲁襄公十六年,齐国派高厚参加晋国招待各诸侯的宴会时,东道主请各国代表吟唱诗,高厚也吟唱了,但所吟唱的内容得不得体。怎么不得体,书中也没说,反正结果是惹得晋国君臣很恼火,他们一致认为齐国有异志,于是联合与会的其他诸侯攻打齐国。
又如襄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庆封访问鲁国,在吃饭时庆封举止失礼,鲁国的叔穆子就吟唱了一篇《相鼠》,骂他无礼。可是庆封没听懂,仍然不知收敛自己的无礼举动,惹人讨厌直至被记录在案,出丑了两千多年。可以想见,在未来的两千年、三千年里,只要《左传》不失传,庆封先生的糗名会一直流传下去。
(图片:《小雅·鹿鸣》》;作者:赵春秋)
再比如文公十三年,这一年的冬天,鲁文公去晋国搞外交活动,一路西行到了卫国的时候,卫成公请求鲁文公调解卫国和晋国的关系。鲁文公在晋国处理完外交事务,在返回鲁国的途中,郑穆公也来拜托鲁文公,希望他也能帮忙处理一下郑国和晋国的关系。为此郑穆公还为鲁文公举办了一场国宴,在宴会上郑国大夫子家吟唱了《小雅·鸿雁》的首章,鲁国季文子回答他说:“我们的国君也不免于此啊”,随后赋了《小雅·四月》首章。子家又赋《鄘风·载驰》的第四章,季文子接着赋了《小雅·采薇》的第四章作为回答。郑穆公拜谢,鲁文公答拜还礼。
故事就这么讲完了。如果我们不熟悉《诗经》,可能以为他们不过是在唱歌助兴,没什么重要,其实不然。鲁、郑两国的外交家在吟唱《诗经》章句的同时,已经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图片:《王风·黍离》;作者:赵春秋)
那么他们到底在说什么呢?我们先看郑国大夫子家所吟唱的《小雅·鸿雁》首章,原文如下: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qú)劳于野。爰(yuán)及矜人,哀此鳏(guān)寡。
大意是:鸿雁在空中飞翔,簌簌扇动它的翅膀。那个外出远行的人,在郊野之中奔波劳苦。想想这个可怜的人吧,同情一下这个孤独无助的人吧。
很明显,子家是在鲁文公面前扮可怜,希望得到鲁文公的同情,帮助郑国疏通与晋国的关系。
(图片:《大雅·抑》;作者:赵春秋)
鲁国季文子听出了子家的意思,马上回答了一句“我们的国君也不免于此啊!”之后他吟唱了《小雅·四月》首章,原文如下:
四月维夏,六月徂(cú)暑。先祖匪人,胡宁(nìng)忍予。
意思是说:四月就进入夏天了,六月的天气实在是热得让人受不了,我的祖先啊,你们难道就不能可怜可怜我吗?
季文子吟唱这段,是在婉言拒绝子家:我们刚从晋国回来,如果答应了你们的要求,还得再去一次晋国,这样旅途奔波实在是让人受不了。
(图片:《小雅·甫田之什·车辖》;作者:赵春秋)
但是子家不肯罢休,继续吟唱,唱的是《鄘风·载驰》的第四章,原文如下:
我行其野,芃芃(péng)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大意是说:“我在原野上行走,看到茂盛的麦子。我想要去找大国帮忙,可我却无依无靠,又有谁能够明白我的心意呢?各位君子,你们不要责备于我,你们纵然有千般办法,万般的好意,也不如同我亲自去走一趟。”
(图片:《国风·周南·卷耳》;作者:赵春秋)
郑国唱到这里,已经有点哀求的意思了。有道是“吃人嘴短、拿人手短。”季文子也不好再推辞,于是便唱了《小雅·采薇》第四章作为回答,原文如下:
彼尔维何,维常(táng)之华(huā)。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意思是:“看那盛开的花,是棠棣之花;那车辆是谁的车呢?是君子的车。战车已经准备好了,四匹拉车的马又高又壮,怎么敢贪恋安稳停下来呢?一月要争取打几回胜仗。”
季文子引用这首诗,是在告诉子家:既然你们都这么说了,我们也不好意思再贪图安逸啦,那就备好马车再去跑一趟吧。
于是郑穆公行礼拜谢,鲁文公答拜还礼。
(图片:《诗经·小雅·采薇》;作者:赵春秋)
这就是春秋时期典型的国家外交场景,整个过程充满了诗情雅意,一句大白话没说,却把该表达的意思都表达清楚了,无论是恳求还是拒绝,都在含蓄、委婉的语言中进行的一清二楚,事情谈成了,彼此和悦;谈不成,大家仍能保持风雅和颜面,不至于场面难堪。
可惜啊,如今这种文绉绉的风雅场面在国际外交场合上已经基本见不到了。在今天,甚至读《诗经》的人也越来越少了。是《诗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我觉得并不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的解放,其实我们当代人的世界要比汉唐宋元时期的人离《诗经》更近,至少在情感世界上是这样的。
此是后话,容我们以后再讲。
推荐阅读:
再见,我的少年
婚姻仿佛金漆的鸟笼,鸟儿在其中博弈......
愤恨又难舍,这个女人为何如此纠结!
《诗经?谷风》解读
在爱的游戏中,女人总是比男人更容易沉迷
《诗经?氓》解读
它可能是中国第一首弃男诗
《诗经?江有汜》解读
唐诗故事┃死也要葬在他的宅旁,诗仙李白不过是他的一个死忠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