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古诗,讲一个故事!各位朋友晚上好!这里是《古诗新语》栏目,我是郑海洋。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诗经》第一篇《关雎》的故事。
在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的第十二回里,黄蓉为了让洪七公答应传授郭靖武功,专门为洪七公烹制了一道鲜汤,汤里煮了荷叶、笋尖、樱桃、斑鸠和花瓣。洪七公尝过之后赞不绝口,问这汤叫什么名字。黄蓉不答,只说这汤里的樱桃、花瓣如美人,荷叶、竹笋如君子。洪七公思来想去,勉强猜道:君子美人汤。黄蓉摇着头,说:“《诗经》第一篇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以这汤叫作‘好逑汤’。”洪七公虽然不懂《诗经》,却也啧啧生叹,深深喜爱上了这个聪明伶俐的小黄蓉,于是爱屋及乌,将自己的武功绝学传与郭靖。
(83《版射雕英雄传》剧照)金庸先生是很喜欢《诗经》的,他的作品里有很多情节都与《诗经》有关。比如《神雕侠侣》第十五回,里面写道:杨过捡起程英撕破了纸,见上面反复写的只有八个字:“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杨过看完,不由得痴了。这八个字便出自《诗经·郑风·风雨》。
再比如《笑傲江湖》里有个大侠叫风清扬,曾传授令狐冲“独孤九剑”。在《天龙八部》里又有一位漂亮的女子叫木婉清。这两位人物的名字均出自《诗经·野有蔓草》,原句是“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前几年我还年轻的时候,周围朋友生了孩子,有时也会请我帮忙给孩子取个名字。如果是男孩儿,我就习惯从《易经》或是“四书”里找。如果是女孩儿,我就喜欢翻一翻《诗经》,从里面找一两个美丽动人的字来做名字。我这么做,其实算不得什么新发现。在我之前,不仅金庸这么干过,还有很多人这么干过。比如梁思成和林徽因,他们的名字,一个取自《商颂.那》,一个取自《大雅·思齐》。再比如北宋大词人周邦彦、唐初的宰相杜如晦、秦二世的哥哥公子扶苏,他们的名字也都取自诗经。离我们最近的一位名人是屠呦呦,她的名字取自《小雅.鹿鸣》。可见,至少在取名字这方面,《诗经》三百篇,真堪称是一个宝藏。
(梁思成与林徽因)我们之前说过,孔子本人也是很推崇《诗经》的,他曾经表扬子夏,说子夏有进步了,我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又曾经跟儿子伯鱼讲,你要多读诗经,特别是周南、召南。他还谈了读诗的好处,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感发人的志向,可以让人观察得失,可以有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可以表达悲怨。近可以孝敬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而且还能获得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
《诗经》的内容确实很丰富,既有关于男女婚恋的描写,也有关于劳动者艰难生计的描写,还有很多王公诸侯宴饮、围猎、祭祀场景的描绘。但《诗经》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男女婚恋的诗。郑振铎曾说:“在全部《诗经》中,恋歌可说是最晶莹的圆珠圭壁。他们的光辉竟照得全部《诗经》金碧辉煌,光彩眩目来。”这类诗大约有70多首。其中又有40多首描绘了男女不经媒妁就发生恋情的情景,表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在婚姻问题上相对自由的社会风气。
经常读诗的朋友可能都有这样一种感觉,那些表达悲伤情感的诗歌往往更能感动人心,而那些表达欢乐美好情感的诗则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唐代的韩愈曾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在《诗经》里,却有几首对美好婚姻生活赞美的诗,清新自然、优美明快,读来令人油然而生对婚姻的向往。其中流传最广的《关雎》和《桃夭》。
先读《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一般认为是贵族男子所唱的情歌,因为诗中所提到的琴瑟、钟鼓,都是贵族家庭才能有的乐器。也有人说,它不是一首情歌,而是一首在婚礼上演唱的祝婚诗。理由有三:一是人称形式不对,诗中的“君子”、“淑女”都是第三人称,这不符合一般情歌的习惯。一般情歌多用第一人称。二是乐器不对,琴瑟、钟鼓合奏的场面,只有在举办重大仪式时才会出现。如果只是一个男子向他的心上人表达爱意,正常来讲是不会搞出这么多乐器的。三是采摘荇菜这种行为很可能与祭祀有关。古代祭祀宗庙时,往往会由妇女采摘水菜、藻类上贡。那么采摘荇菜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劳动场景了,而是和婚礼有关,因为古代举行婚礼都是要祭告祖先的。
是不是一首祝福婚姻诗,其实不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这首诗最值得我们注意的,除了它的文学价值外,是它在《诗经》中的位置。它被编排在《诗经》三百篇的最前面,而那些听起来似乎更重要的诗,比如雅、颂,却被编排在它的后面。这种编排顺序,会是偶然的么?
欧阳修在《新唐书?后妃传》里用一句话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不是偶然,而是编撰者有意为之。他说:礼本夫妇,诗始关雎,治乱因之,兴亡系焉。意思说,世间的伦理秩序中,最根本的是夫妻关系。《诗经》以《关雎》为开篇,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如果夫妇不能各司其职、各守其道,那就很可能引起社会混乱、国家衰亡。
欧阳修这话似乎有点言过其实了,因为他主要针对的是帝王及后妃,实际匹夫匹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力没有那么大。不过《易.序卦传》有句话则说的更深刻: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段话把夫妻关系的重要性上升到哲学高度,认为男女的结合,是天地自然发展的必然;还强调夫妻关系是人伦之始,是社会之基。因为有了夫妻,然后才有父子、君臣、上下等其他社会关系。既然婚姻关系这么重要,把《关雎》放在《诗经》的开篇位置,也就不足为奇了。
与《关雎》类似的,是《桃夭》,这显然也是一首关于婚姻的赞歌,有可能也是在婚礼上唱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以桃花、桃子、桃叶来比喻新妇,盛赞她将给家庭带来美好的生活。诗风清丽、明快,令人充满对婚姻的向往。
东汉时期的秦嘉也写过类似的《述婚诗》,但是与《关雎》和《桃夭》相比,秦嘉的《述婚诗》就显得不那么生动可人了。
试读《述婚诗》:
羣祥既集。二族交欢。敬兹新姻。六礼不愆。羔鴈总备。玉帛戋戋。君子将事。威仪孔闲。猗兮容兮。穆矣其言。
纷彼婚姻。祸福之由。卫女兴齐。褒姒灭周。战战竞竞。惧德不仇。神启其吉。果获令攸。我之爱矣。荷天之休。
诗的上章描写婚姻的场景:各种吉祥的人和事都聚集在一起,两个家族的人都很快乐。大家庄严慎重地对待这桩婚姻,每一道礼仪都认真进行,羔羊、大雁、玉帛都准备得很丰富。主婚人和其他操办婚事的人,做起事来都很庄重、娴雅,说出的话语也十分美好,令人赞叹。
下章则由具体描写转入议论,大意说这热闹的婚姻,其实是祸福的根源。春秋时齐桓公因为卫姬的规劝,改掉坏毛病,提高自身修养,终于让齐国兴盛起来。而周幽王则因为宠幸褒姒而导致灭国。所以夫妻对待婚姻应该战战兢兢,小心谨慎,应当经常反思自己的德行是否配得上自己已有的生活。最后,诗人以新娘的口吻说,神开启了吉祥的道路,我们最终将得到美好的结局,我心爱的人,一定会获得上天的福禄。
这首诗有意模仿《诗经》的句式和语言,如“战战兢兢”和“威仪孔闲”都是《诗经》中的原话。但是跟《诗经》相比,这首诗在语言上过分追求古奥,虽然显得典雅,但是读起来乏味。同时,在摹写场景时又太讲求周全完备,显得不够细腻生动。而下章则完全转入说理,失去了诗歌应有的含蓄和隽永之美。这也反过来证明了在《诗经》所处的时代,礼教的约束相对宽松,人们看待婚姻时的态度相对自然和平实,这种自然和平实的风格,带来一种天真和纯朴的感觉,这大约就是孔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感谢各位收听!读一首古诗,讲一个故事!咱们下期再见。
推荐阅读
我眼中的两段爱情
不读“诗”,怎好意思开口讲话!——《诗经》与春秋时的外交辞令
再见,我的少年
婚姻仿佛金漆的鸟笼,鸟儿在其中博弈......
愤恨又难舍,这个女人为何如此纠结!
《诗经?谷风》解读
在爱的游戏中,女人总是比男人更容易沉迷
《诗经?氓》解读
它可能是中国第一首弃男诗
《诗经?江有汜》解读
唐诗故事┃死也要葬在他的宅旁,诗仙李白不过是他的一个死忠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