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的起源诗歌击壤歌

中国诗歌的源头《击壤歌》、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三秦出版社

中国文学的起源是诗歌。古人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出自《尚书·虞书·舜典》)这句典故的意思是:诗是表达思想与情感的,歌是用来咏唱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歌词来选定的,六律则要与五声合于节奏。几千年前的人们,从这里就对诗和歌做了定义。

《诗经》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实,在《诗经》诞生之前,中国的诗歌文化就已中土大地生根发芽。据记载,现有最早的诗歌是距今约多年前,从原始社会时期流传下来的《击壤歌》。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大和,百姓无事。有八九十老人,击壤而歌”。而这位老人所唱的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击壤歌》。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太阳升起就去耕田劳作,太阳落山就归家休息,凿井就可以有水喝,耕田就可以有食物吃,这样的日子谁还需要羡慕帝王的权利?”这首淳朴的民谣,简简单单的二十几个字,就像我们展示了上古时代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帝尧时代的太平盛世,劳动人民自食其力,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真实写照,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中国农耕文化的显著特点。

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注释:“帝尧以前,近于荒渺。虽有《皇娥》、《白帝》二歌,系王嘉伪撰,其事近诬。故以《击壤歌》为始。”也就是说,《击壤歌》可能是中国的第一首诗歌,也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可见,从原始时期,中国的诗歌文化就在几千年前的中原大地,蓬勃发展,流传至今仍为经典之作,在世界文化发展中占据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席。《击壤歌》促使更多诗歌的诞生,从而为诗歌总集《诗经》的诞生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诗经》原名《诗》,汉代儒家尊为经,遂名《诗经》。《诗经》创作的年代自西周起,约在西历纪元前年至年之间,记录最早的作品为西周初年,最晚的作品为春秋时期,历经六百年之久。《诗经》内所记录诗歌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以北。分布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安徽、湖北等地域。距今,已流传多年了,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的形成与周王朝的礼乐制度紧密相关。相传在周代,每年春天,朝廷的采诗官就深入民间收集歌谣,把能够反应人民真实生活状态的诗歌,收集整理后交给太师谱曲,然后演唱给周天子听,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作为天子施政的参考。

从内容上《诗经》分为三部分,分别为《风》、《雅》、《颂》。“风、雅、颂”是诗歌体类分别。「朱熹」说:“风大抵是民庶之作,雅是朝廷之诗,颂是庙宇之诗。”说的是“风”是社会的;“雅”是政治的;“颂”是宗教的。

《风》也称《国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因此,也叫“十五国风”。“风”的意思是风土、风谣、风俗。孔子喜欢《诗经》,常鼓励其弟子,要多读《诗经》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可以事父,可以事君,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中“二南”(指《风》集中《周南》和《召南》)更是孔子特别喜欢的。《诗经》现存篇,其中《风》的数量最多,共篇。正是十五个地方收集而来的民歌。其中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品,占据大多部分。我们所熟知的《关雎》就是来自《诗经·周南》。《诗经·风·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处“好”读三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中附“十五国风”地理位置图

《雅》正声雅乐。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曲调。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王室祭祀的诗歌。其中《大雅》的作品大部分是西周前期贵族作品;《小雅》则是创作于西周初期至末期。因为周王朝当时的中央政府在中国的西方,当时陕西音是官话,而《雅》是政府性、全国性的,所以,《雅》中诗歌用中国的西方口音来念的。《雅》共存集篇,其中《小雅》共有74篇。《诗经》中《风》集比较易读,而《雅》比《风》难,其中《大雅》尤其难。“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即使出自《诗经·采薇》。《诗经·雅·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颂》祭祀乐歌。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演奏时配有专门的舞蹈。《颂》集诗歌大多不押韵,所以演奏时更可能是“诵”而不是“唱”,所以“颂”与“诵”相通。《颂》有《周颂》《鲁颂》《商颂》,现共存40篇。《诗经·颂·周颂·丰年》丰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廪,万亿及秭。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皆。

自《击壤歌》《诗经》起,中国古文化以诗歌独有的面貌流传至今,很多诗词优美如画,深入人心,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兮”、“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等,诸如此般美好的诗句还有很多等待着我们的欣赏。「魏源」在《古诗源》中说:“夫诗有作诗之心,而又又采诗编诗者之心焉;有说诗者之义,而又有赋诗引诗者之义焉。”诗是有灵性的,每个人读诗都有不同的感触,用心去领悟、体会、欣赏诗歌,就如同再一次的创造,所以,诗歌永远是活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