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

北京最佳痤疮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9206013804347065&wfr=spider&for=pc

唯,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zhun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这个大经,大本其实说得都是同一个事,大经也是大道。大道运行就是经,经纬交错。

只有天下至诚之人,才能经纶天下之大道,或者说治国之经,平天下之经。才能立天下之大本。换句话说,就是把大本立于天下,把大经立教于天下。才能知天地之化育。圣人哪里有啥所依仗的,不过是涵养存养固执其仁罢了。幽深如渊,浩荡如天。若不是聪明圣智达于天德者,谁能知晓这一点呢。

是赞圣人肫肫其仁,达于至诚,能参赞天地之化育。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綗,jiong,麻布制作的衣服。衣锦尚絅是锦衣在内,外面再穿麻布制作的衣服,这句诗旨趣是厌恶衣服之纹饰太显著了。所以君子之道,是一点点进步的,是由内及外的,君子修身先修内,诚于中再形于外。小人则不是这样,只是追求外在的华丽而不注重内心的修养,这样大道就会一点点的消亡。

君子之道,淡如水却不让人厌倦。简单纯粹而不失去纹理,即是文质彬彬。温文儒雅而知理,知晓远是来自近,就知风来自哪里,知显著必然来自幽微,做到这些,可以入于至德之境界了。远之近等句是讲君子知本,有本才有用,本立而道生。君子抓住本,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引用诗经,就是说君子之道以仁为根本,而且这个本是清澈的,简单的,纯粹的,抓住这个仁,就抓住了一切变化的根本。而小人却是本末倒置的。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这段话是讲慎独。所以理解诗经这句诗当从慎独上去发掘。

这句诗是讲鱼虽然潜伏在很深的地方,但也有很显露的时候。是啥意思呢,是说一个人独处或者独处暗室,独处庭院深深的时候,若是不注重慎独,不反省的话,那样,独处的想法就会不自觉地显露出来。所以对这句话的解释就是,君子一定要善于反省,内省,就是从内心上做到诚心正意,择善而固执之,不要让恶生于其心志。别人之所以达不到君子这样的高度,恰恰是因为君子注重人看不见他的时候善于内省。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这段话也是讲慎独。戒慎恐惧修省之道的。

屋漏就是在房子上开一个天窗,让明亮的阳光照进来。不愧于屋漏,就是不惧怕曝光,不担心在阳光下活动。再结合前边一句,相在尔室。是说一个人独居在房子的时候,也不担心会暴露在屋漏的地方。言外之意就是不论在暗处还是明处,君子都是始终如一的,都能择善而固执之。所以君子即使独处不动也保持敬畏之心,即使不和人讲话,也能做到诚信如一。

《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这段话的旨趣在于君子先要存诸己,先要立己。做到这点了,百姓自然会对他产生信任。是强调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

诗经这句诗的意思大致是,祭祀的时候,即使不宣布不要说话的命令,这个时候也无有争论的人。开记者会就不一样,整个会场是叽叽喳喳的。但祭祀的时候,即使啥规矩都无有,人们也会因为这个氛围这个场合而自觉的安静。这就是祭祀需要神圣庄严这个招牌已经立在这里了。同样的道理,君子若是先存诸己,然后再施于他人,也有这样的效果。所以引申为,君子不用出赏金,奖赏,百姓自会踊跃,君子无需发怒,百姓自己会像害怕斧钺一样而有敬畏之心。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这段话是讲无为而无不为。以德服人之意。

诗经说了,不炫耀不显扬只是注重修身修德,达于至诚之境,则诸侯自会归附其旗下。所以是说君子只要笃实自己之德行,恭敬有礼,则天下自然就同心同德了,也就是平天下了。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这段话也是讲以德服人,而不是以严厉管教服人。

诗经有言,我只是怀有正大光明的德行罢了,从不厉声厉色去威吓百姓。孔子对这句诗的理解就是,用厉声厉色想教化百姓,这样的事情都来未有。是颠倒本末之举,而不是抓住根本。

《诗》曰:“德輶qiu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这段话是讲至诚之境,无为而无不为。是讲圣人教化百姓平天下有至德,百姓而不知是圣人之德。

輶,轻便的车。也作轻便讲。

诗经有言,德行轻便如毫毛。毫毛还是有形体可见的。上天所承载的大道,无有声音无有气味。这才是至德啊。

至此,《中庸》的阐释全部完成了,谢谢大家的一路陪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