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采风制度,指统治者通过收集民歌

本文由作者碧水三潭说历史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得益彰

《诗经》风、雅、颂的分类与音乐关系密切。从音乐角度来看,《诗经》是诗集,更是唱本、唱词集,因为所有歌词都是合乐演唱并伴以舞蹈的。《乐记·师乙篇》云:“宽而静,柔而正者,宜歌《颂》,广大而静,疏达而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正直而静,廉而谦者,宜歌《风》……”此语表达了人们对风、雅、颂音乐风格的理解,还特别强调演唱者的品德素质与作品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相一致才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诗经》内容大都是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整体风格注重和谐典雅,婉而多讽,体现出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诗经》的颂诗主要用于庄严肃穆的祭祖仪式。“颂者,美威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颂诗是用于宗庙祭祀、尊天敬祖的乐歌,所以典雅庄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入鲁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演奏、演唱了整部《诗经》。他对风诗和小雅、大雅及颂诗有非常精彩的评论。

他对颂评论道:“至矣哉!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匾,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

意思是:“好到极点了!正直而不傲慢,委曲而不厌倦,亲近而不紧迫,疏远而不叛离,变化而不放纵,反复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利用而不匮乏,宽广而不张扬,施予而不耗损,收取而不贪求,安守而不停滞,流行而不泛滥。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有法度,乐器先后有序。这都是拥有大德大行的人共有的品格啊!”

《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学生原宪的故事,说:“原宪乃徐步曳杖歌《商颂》而反,声满于天地,如出金石。”可以想见,原宪的优美声音和歌唱技巧与《商颂》本身的丰富内容与音乐特点相结合,才可能产生如此精妙的艺术效果。

《诗经》的雅诗大多是由奴隶主贵族或者乐师加工或创作,也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些诗句朗朗上口,款款深情,反复吟诵,其语言韵律的音乐感觉促使歌者、听众浮想联翩。

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极大地增强了文字表现力,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无尽内容以音乐的形式发挥了出来。《诗经》中的“雅”乐是以编钟编磬为主的钟鼓乐队,其旋律结构也不可能进行快速演奏,所以雅、颂中的许多乐歌语言,基本上都是一字一音的对应关系。雅、颂的庄严来自于此,呆板也来自于此。诗歌的音乐感首先在于语言的音韵作用。

古代的“采风”制度,指统治者通过收集民歌来观察社会民情的制度。《诗经》的风诗,包括当时15个诸侯国及地区的民歌,共计篇。它们大都是黄河流域,即今天陕西、甘肃、河南等地的古代歌谣,属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后经整理而成,还有部分民歌,例如《周南》是湖北北部汉水流域(今湖北襄樊、十堰,以及陕西安康、白河一带)的民歌。

风诗,既以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刚健清新的审美情操和率真活泼的民歌风味构成一大流派,又因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化生态环境和风土人情民俗的差异,分别构成若干地域性流派,音乐丰富多变而各具特色。由于风诗采自各地民歌,表现在音乐上则是旋律较为复杂。

一个字往往配以很多个音组成一段旋律,具有丰富的音乐性。孔子《论语·八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就《关雎》的音乐而言,而不是说歌词。宋代郑樵《通志》对它作了具体解释:“‘《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言其声之和也。人之情,闻歌则感:乐者闻歌,则感而为淫,哀者闻歌,则感而为伤。

惟《关雎》之声和而平,乐者闻之而乐其乐,不至于淫;哀者闻之而哀其哀,不至于伤,此《关雎》所以为美也。”孔子认为,《关雎》之乐乐而有度,哀而有节,内容充实而不泛滥。孔子之所以肯定《关雎》之乐的艺术风格,是因为它符合无过无不及的中庸哲学。

中国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先生根据我国乐歌中歌词与乐曲密切结合的特点,按照歌词的内容和感情变化以及篇章结构、句式字数等所提供的线索,逐一寻绎《诗经》音乐的曲式,并作了分类归纳,发现其曲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能够较好地表现出各种不同的思想感情。

《诗经》语言句式的基本章法是重章叠句式,绝大部分诗都分为几章,每一章的句式基本上相同,这说明许多乐诗的曲式结构趋于曲调短小简单,而用作多次反复演唱。《豳风·九罭》前有引子,后有尾声。引子:“九罭之鱼,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绣裳。”尾声:“鸿飞遵渚,公归无所,于女信处。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是以有衮衣兮,无以我公归兮,无使我心悲兮。”这与今天的三段式的歌曲结构完全一致。

还有一些诗结构宏大,与现在一些较长的叙事歌曲相近。如《周颂·载芟》、《大雅·生民》、《小雅·节南山》、《豳风·七月》等。《诗经》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与这些曲式高度的艺术成就分不开的。这些曲式运用了重复的规律、整齐和变化的规律,掌握了有助于音乐逻辑思维的重要因素,标志着我国音乐在春秋时期之前已达到高超的水平。

随着社会政治与风俗习惯的变化,《诗经》的乐舞曲谱逐渐亡佚,使《诗经》中作为歌词的诗章与乐舞脱离了关系,后来又经儒家学者的义理化,而成为圣贤们的经典、封建伦理的教科书了。

参考资料:史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碧水三潭说历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