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有礼召伯倚甘棠,怀德遗千岁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nb.ifeng.com/a/20190604/7486762_0.shtml

在孕育了华夏千载文明的擎天巨树上,绽开了有如千枝万叶般繁蕤的曼妙思想。每一枝承载了谆谆教诲与绝妙灵感的青枝,都用蜿蜒含蓄的叶脉铭刻着思想背后的故事。

譬如,有一青叶,教导有言:怀德自谦,惜民如子,上绘脉络所述故事,便是甘棠遗爱,静水流深。

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

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史记·燕召公世家》

诗经

有礼

相传千百年前,召公治下海晏河清,是民心所向之明主。

有年南巡,召公风餐露宿,饮尽行苦,饶是如此,也绝不惊扰百姓分毫,只在一树甘棠下搭棚过夜,听讼息政。他谦卑恤民的行事,深受当地百姓爱戴,故在召公仙逝之后,众人竭力爱护他曾短暂停留的那棵甘棠树,并作诗《诗经·召南·甘棠》一首,以怀念他的清政与品德。

这便是华夏文化中一个源远流长的典故:甘棠遗爱。

浅看华夏历史,前有古公亶父以仁立身,百姓相随;后有召公体恤民众,甘棠遗爱。

如此种种,道理不过一重,那就是怀德自谦,静水流深。

有君主行似狂澜,杀伐果决,开疆拓土,为百姓闯出一片青天;

有君主柔若藤蔓,温水煮蛙,丝丝入扣,以四两之势拨千斤山河;

而有君主好似静水,德之休明,没能弥彰,纵缄之于口,也泄之于行。

召公就是静水流深的明主,他从不夸耀自己政绩,也不愿在远巡中占用百姓民宅,就像他曾短暂停留的甘棠树一般沉默宽厚,又如一带环山静水,只细细淌过百姓农家,无声润育着此地的城郭青山。

纵使静水不言,山中城郭也会为他绽开满山青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道理。

所以《诗经·召南·甘棠》虽然只有浅浅三行诗,却行行字字都显珍重,所述为君者怀有惜民如子之心,为民者自生爱屋及乌之情。

《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注解:

甘棠:棠梨,杜梨,落叶乔木,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

蔽芾(fèi):树叶密集细小貌。一说树木高大茂密的样子。

勿:不要。

翦:同“剪”,伐,砍伐。

召伯:即召公奭(shì),姬姓,封于燕。

茇(bá):草舍,此处用为动词,居住。

败:伤害,毁坏。

憩:休息。

拜:拔,攀爬毁坏。

说(shuì):通“税”,休憩,止息。

蓊郁葱茏的棠梨树,不能剪毁,不能砍伐,它曾经是明主召公的居所。

蓊郁葱茏的棠梨树,不能剪断,不能毁坏,它曾经是明主召公的憩所。

蓊郁葱茏的棠梨树,不能剪掉,不能攀爬,它曾经是明主召公落脚地。

甘棠是极豁达的树,山不让尘的温和性情,让它得以广布在华夏的大地上。因而乡邑之间,总不乏这一树郁郁葱葱的绿影,所以亭亭如盖,引来召公驻足。对于乡邑的百姓而言,甘棠只不过是展眼望去不知凡几的树,本是不足为奇的。只因百姓思念他的德行,才会敝帚自珍。

委婉含蓄是华夏文化的特点,即便是狂傲如诗仙李白,也要借酒,借云,借月,借瑶台,借瀑布,借黄河之水来抒发自己的怀中胸臆,寓情于景也是千万首诗词中屡见不鲜的表现手法,而这首《召南·甘棠》,赫然使用了相同的笔法。

百姓爱护的难道是甘棠树吗?当然不是,百姓爱戴的是曾经倚靠此树甘棠的召公,因为他的仁物爱民之心,让这棵于乡邑普普通通的落叶乔木,也显得更为温厚可爱了。

召公听政雕像

《尚书·大传》卷三有言曰:“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就是此中爱屋及乌的道理了。

《召南·甘棠》全诗三章,每章都从感物到怀人,反复强调爱树之心。从不剪,不伐,到不攀,不拔,诗中遣词造句虽愈发轻便,然个中珍重意味却更家浓厚。

清代方玉润也在《诗经原始》评到:“他诗练字,一层深一层,此诗一层轻一层,然以轻愈见其珍重耳。”

缘此而知

先有明主静水流深,仁物怀德

再有百姓桃李引蹊,甘棠遗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