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霜霜说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诗经·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君子于役》是《诗经·王风》中的一篇作品,写一个妻子对在外服劳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充满了家园情怀。所谓“王风”是指东周王朝直接统治区的诗歌,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近代学人傅斯年说,《王风》主要是周平王东迁以后的作品,“疆土日蹙,民生日困,所以全是些离乱的话”。“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常常被引用来表示温暖的回家场面。从结构上说,诗歌分为两个层次,前面八句为一章,后面八句为一章。每一章表示一次感情的倾诉,两章意思其实非常接近,但这样的形式能够产生叠沓效果,一咏三叹让思念的感情更加充沛。“君子于役”就是说,丈夫在服劳役。至于具体服役的内容,从诗歌里看不出来,但是从周朝的政治军事情况来看,无外乎劳役和军事征调。“君子”一词,在当年主要指代贵族,这里的君子可能是妻子对丈夫的尊称;也可能是实指,但那丈夫还要养鸡,还要养牛羊,一定也是一个品级不高的下等贵族。前三句,是妻子提出一个问题:“君子在远方服役,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你什么时候才能够回家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丈夫因为国家的征调,被迫离开家乡田园和妻子儿女前去未知的地方服役,一方面是亲人分别,一方面是前途未卜。丈夫在外,要忍受劳役的苦楚;妻子在家,则要独自承担养家的重任,而两个方面都要忍受与亲人分离的相思之苦。接下来的三句,看上去仿佛是闲笔。“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然而这却是这首诗歌最为人称道的句子。妻子本来站在家门口守望远方,期盼丈夫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但是她的目光一转,看见鸡、牛、羊纷纷归巢了,才意识到已经是黄昏时分,大家都从外面回家了。动物归巢,在外面劳作的邻里自然也都回来了。别人家的丈夫都能回到家中和亲人团聚,但自己却无法家庭团圆,心情自然别有滋味。也可能大家都面临着徭役造成的亲人分离之苦,如今看到动物都能按期还巢,难免有一种人不如物的愁苦。所以,她才会慨叹,“君子在外面服劳役,怎么让人不思念呢!”想当初,丈夫出发的时候,一定跟她说过,“在家里好好过日子,不要想我”这样的话,但是触景生情,她仍然压抑不住内心的思念。前三句也是一个问题:君子出行服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什么时候才能家庭团聚呢?第一章提出问题的时候,妻子可能还没有特别在意时间,但是思念之情被触动了一下之后,就开始格外有心地计算了一下日月,结果发现根本没有具体的日子,没有办法计算出来丈夫还家的日期。这个时候,鸡已经钻进窝里,牛羊也都纷纷进入牛栏和羊圈。天色又晚了一些,夕阳的余晖洒落在屋舍上,映照出一片金色的光辉,令人感到一种温暖的气息。这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但是在这风光之中的人物,却有些伤感。暮色四合,本是炊烟四起,家家户户团聚吃晚饭的时候,但是自己的丈夫却不在家,也不知道能不能按时吃饭。念及于此,妻子忍不住轻声祝愿,“求天保佑,让我丈夫在外面能够吃饱穿暖,不受饥寒之苦。”这首诗歌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正因为其简洁朴素,反而给千年以来的文人们留下了至深的印象。尤其是,传统中国是一个农耕国家,而所谓的赋役制度几乎一直与百姓密切相关,所以两千多年来身边也总是不断出现因为赋役而夫妻分别、父子分别、母子分别的现象,人们对此有至深的感受。一代代的类似遭遇,一代代的妻子愿望,一代代的家园之思,终于让这首诗成为经典之作,被许多人吟诵着,倾诉着家园之思念。归根结底,“君子于役”与“赋役”有关。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东周时期,中国土地制度出现重大变革,开始由土地公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在这一过程,国家的税赋制度随之而变,加上不同诸侯国家的政治情况各有差别,人民的赋税和徭役压力都逐渐增大。《诗经·齐风·莆田》诗云:“无田莆田,维莠骄骄。无思远人,劳心忉忉。无田莆田,维莠桀桀。无思远人,劳心怛怛。”大意是说,莆田这个地方的人,因为壮劳力基本上都被征调去服徭役了,以至于田地里已经没有什么人耕作,大量良田荒芜,地里面长满了茂盛的野草。《君子于役》里的故事,大致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是作者霜霜说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