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少女“惊为天人”的简历
虽然这些“神童”被强大的履历赋予了光环,但在现实面前却不堪一击。牛某某的作品被查出与北航某教师论文的相似度极高。16岁女孩如果要一天作诗首,那么平均43秒就要作一首诗,这样的速度,完全突破了一个孩子身体和精神的极限。“疯狂”的履历背后,是否有着与之相匹配的素养和内涵,其实骗不了人。毕竟要长久立足于社会,一个人要拼的不是作诗的数量而是人格的“质量”和真才实学。所以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与其执着于那些不切实际的战绩,提高自身的真实力,才是受用终身的方法。而放眼全球,为了提供一流的教育、培养内外兼修等人才,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学府都很重视通识教育。在中国,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一,就是“大语文”。近些年,无论是中高考改革还是两会代表的提议,“大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出来。它要求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囊括其中,在开拓视野和扩大自身格局的同时,也在弘扬千百年来祖先留下的品德精神。所以,若要学有所长、学有所成,不妨追本溯源,从中国经典文化中汲取精华,提升内在涵养,才是根本出发点。自先秦至今,中华文明从未断裂,一脉相承。能在三千年洗礼中而未曾断绝的文化,自然是能够历久弥新的精华。它不仅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塑造出中国人的情感共识和性格底色。《论语》图片来自网络比如古代,每个具有小学程度文化水平的孩子,都要学习《论语》和《孟子》;于是,在代代传承中,“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等勤奋好学、热情好客的性格因子,也就悄悄在一代又一代孩童心里扎下了根。传统文化织就的强大认同感,也将生活在不同年代环境、拥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们聚合在一起。我们身处其中,在不断地汲取养分的同时,也能更完整地观照自我、理解他人,实现人格和视野的拓展,更清晰地感知今日中国的脉搏。但必须承认的是,不是每一部分传统文化,都值得仰慕和捍卫。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杨早说:“我认为,要建立对中国文化、华夏文明的信心,就需要接触、学习那些美的东西,善的东西。这些东西,应该是亳无争议的。有争议的,就放一边……选美好的部分,让靠谱的人教,才能建立起对中华文化不朽的爱。”于是,三联中读联合一条课堂,上线了《给大家的复旦人文课:0年中国经典漫游》。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孔孟到老庄,从唐诗到宋词,为你打开经典之门,呈现一堂不局限于文本的、特别的“文化基因”课,让你能够以传统文化图谱,实现自身的进阶。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