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一个历史人物,我们要简述他的一生主要历史事件,来看看大禹一生的主要事迹吧!
一、禹和父亲鲧都是治水英雄
尧的时期,洪水肆虐,鲧治水,因为方法使用不当治水失败,被流放羽山而死。他的儿子禹继承父业继续治水,因地势不同采取不同的治水方法,治水成功,立下大功。鲧禹父子都是大洪水时代的治水英雄,而且体现着中国人勇敢和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屈服的信心。
二、大禹三十未娶,后娶涂山氏,生子启
传说禹到三十了还没有娶妻,后来在治水到涂山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涂山氏女子,二人成婚。但是婚后4天,禹就又投入到了治水工作中。后来涂山氏怀孕生下儿子启,因为思念丈夫就派自己的侍女经常到外边等候丈夫,还吟唱着思念丈夫的歌《候人歌》
《候人歌》是中国有史可查的第一首中国恋歌,为《吕氏春秋·音初篇》记载的一篇歌辞,歌词只有四个字:“候人兮猗”,最后一个字还是语气助词,意思就是“等你”。
三、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民间有这样一首歌谣:“一过家门听‘哭声’,二过家门听笑声,三过家门捎口信,治平洪水转家中。”说的就是大禹治水十三年才成功,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回去,只为了安心治水。
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可能性:
1、作为领导者以身作则,自己如果禁不住对家人的思念而回去看望,那么手下的人也一定会效仿的,为了杜绝,所以才会这么做。
2、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凡事都亲自过问,和治水人员都吃住在一起,完全没有领导的作风,心忧百姓和天下,希望早日完成治水,让天下安定。
3、父亲因为治水失败而流放致死,禹心有畏惧而不敢,害怕因此招致懈怠之责。
四、禹治理洪水的同时治理山河,使其地势能更久地杜绝洪水泛滥
1、《诗经》中有载“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说的就是大禹开凿吕梁山的故事。
2、《水经注·河水四》:“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大禹开凿砥柱山的故事。
砥柱山的这个门阙状口子是禹带领民工凿出来的,因此人们称之为“禹门”。后来,人们发现时有成千上万尾鲤鱼集于“禹门”下,便有传言说有能耐的鲤鱼往上一跃,就成了龙,这样,“禹门”又渐次在民间演化为“龙门”了,而“鲤鱼跳龙门”又成了人们有志趣、有追求、有梦想的隐喻。
禹步:因为治水常年奔劳,禹的腿关节出了问题,走起路来永远是一瘸一瘸的,人们笑称为“禹步”,现在有的地方还有为了几年大禹而跳的禹步。
五、禹因为功勋卓著,后来成为天下共主,新的王位继承者,继任后实行有利于天下安定的统治政策
1、定九州,划分天下
九州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先是九州人才是各州人,是为了增加百姓的认同。
九州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制度,是以中原为中心,认同中央的权威。
2、禹贡制度
是一种贡赋制度,敬上帝,就要按时祭祀;敬天子,就要按时交贡赋。“
禹贡”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关系,实质上代表了一种上下级的政治臣属关系。
3、铸九鼎,鼎是政权的代表。
《易·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这是历史的必然。夏与商、商与周之间的不断“鼎迁”,正好说明了“革故鼎新”的历史发展常规,为自己得到天下而正名。
4、“五岁一巡狩,禹遵之。”(《史记·封禅书》)
巡守不是为了吃喝玩乐,浏览山河,更大的意义在于了解天下的山川地形和民风物产,为了增强统治者对百姓的通知,和百姓为对统治者的服从。
5、会稽会盟,禹征三苗,禹伐有扈,禹攻打防风
为了确定中央的统治地位,禹曾经在会稽会盟天下诸侯三苗,也曾经为了稳定统治,攻打不服从中央的三苗、有扈氏、防风氏,取得胜利,天下咸服。
6、禹封泰山,禅会稽。
“封”就是封土为台,祭上苍;“禅”就是辟土为场,祭地王。
在会稽祭祀地王的时候,是禹的儿子启完成的,启很有其父之才,得到许多人的拥戴。
六、禹死后传位给伯益(只是为了过渡,走形式),但是多数百姓归附禹的儿子启,后来启杀伯益的天下,建立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开启“父传子,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
七、禹死后葬在会稽山,进行薄葬
八、对禹的一些补充
全国各地纪念大禹的地方很多,说明大禹治水时期足迹遍布广阔。
大禹治水传说的最早物证——西周青铜器秦公簋、遂公盨铭文
禹是“一身而二任焉”的人物。他可以说是中国原始社会的最后一人,同时,他又是新的阶级社会的第一人。
意思是说:禹是禅让制的结束者,也是世袭制的开创者,中国从大禹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产生,进入了文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