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我国是诗歌的国度,我国的诗歌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号子”,是人们在狩猎、劳动、战争、祭祀等重大活动中,为了调节自身的呼吸,统一团队的步伐,达到同心合力的目的,自然而然发出的有节奏的吆喝或呼喊。这种吆喝或呼喊经过劳动人民不断完善,朝着通俗和高雅两个方向发展,到后来,通俗的变成了民歌,高雅的变成了诗歌。实际上,在早期的“诗歌”中,诗和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它们是一体的,都由长短句组成,每一句的末字韵母常常押韵,咏唱起来有节奏有韵律,在旋律上循环往复,宛如波浪一样起伏跌宕。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构成,就完全能看出诗和歌在早期的关系是多么紧密。《诗经》里边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大约多年的诗歌成果,总共余首,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风》、《雅》、《颂》,《风》是周朝各地的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活动中所唱的赞歌。像《诗经》中第一首诗歌《关雎》流传很广,就是一首先秦时期的汉族民歌,唱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采用比兴的手法,从写景到抒情再到情景交融,刻画了一个小伙子爱慕一个妙龄姑娘时,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短短几十字,让一个痴情少年的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见,我国早期的诗歌完全取材于民歌,具有鲜明的现实基因,内容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状态,不论是歌唱起来,还是诵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这是诗歌历经几千年,仍然长久不衰的根本原因。从《诗经》之后,我国诗歌走上了快速发展道路,主要有战国时期的“骚体诗”,汉代的“乐府诗”,南北朝时期的“民歌体诗”,唐代的绝句、律诗、长律,宋代的说理诗和词,元曲小令,明清诗歌,以及当前的现代诗。除过这些正统的诗歌外,民间还流行着“回文诗”,这是一种非常神奇而独特的诗歌体裁,每一句诗顺着读、倒着读,都是朗朗上口、感人肺腑的诗句,都可以构成新的诗意,给人荡气回肠之感。回文诗有“就句回文”,即,一句诗可以顺着读也能倒着读,如,黄山落叶松叶落山黄。有“双句回文”,即,诗中的两个句子可以顺读倒读。还有“通体回文”,即,一首诗从第一个字顺着读是一首诗,从末尾字向前倒着读,直到读到句首的第一字,它又会组成另一首诗,意思会发生变化,非常奇特,让读者不得不感叹汉语的博大精深。由于回文诗体现了诗歌可以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具有突出的艺术魅力,因此,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去创作它,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文人,如,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秦观、汤显祖等人,都有传世的回文诗。宋代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诗人李禺,曾经创作了一首七言律诗《两相思》,是典型的通体回文诗,虽然他的生卒年月和生平事迹不详,但因为这首诗,让他千古留名。全诗如下: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顺着读,这首诗是感人肺腑的《思妻诗》,思念主角是丈夫,大意为:千山万水阻隔在我们中间,我把眼睛望得干涩,看到身边的路人,就忍不住问:你们可曾见到我家中的妻儿啊?酒壶中空空如也,再也倒不出一杯酒了,我只有把思念寄托在书信中。提起笔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漫漫长路阻隔我们太久了,鸿雁迟迟带不回你们的音讯。在这漫漫长夜,我只有守着一盏孤灯,表达我对妻儿的无限思念之情。如果把这首诗从末尾的“儿”向前倒着读,诗中的思念主角会变成妻儿,视角也会发生变化,变成另一首诗,被称作《思夫诗》,如下: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大意为:你既是儿女的父亲又是我的丈夫,漂泊在外,我和儿女都非常思念你,漫漫长夜里,唯有一盏孤灯陪伴着我们。鸿雁传书还没有收到你的音讯,长久的离别被重重道路所阻碍。思念你的话语已经想好却忍不住哽咽,迟迟无法下笔,壶中的酒不多了,想倒出一杯借酒消愁,只担心会剩下一只空壶。我的心上人啊,你什么时候归来,我们天各一方,我和儿女只能把泪眼望穿,盼你早日归来。从这首回文诗完全可以看出,不论是顺读还是倒读,都是情意绵绵、感人肺腑的优秀诗作,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爱情和亲情的一往情深,正验证了那句俗语:家中有妻儿,是一个男人最大的财富和动力。同样的,丈夫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是妻儿的靠山。家,永远是每个人的港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