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宗和西秦两地,不同文化底蕴,是如何在

白癜风患者QQ群 http://www.guanxxg.com/news/roll/1563801.html
前言

武王灭商,创建周王朝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始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施行,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得到了发展。

蒋宝德、李鑫生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地域文化》中谈论分封制的实行对于中国地域文化形成的优点。

他认为:“在各封国进行社会经济建设中,产生的制度、思想和习俗等独特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我国地域文化的独特格局。

不同地域之间的经济、政治之间发展有所不同,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所不同,其所涉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风土人情民俗有一定的差异性。

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以及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而这种文化特色在完全形成以后,会具有稳定性,会一直存活于客观的生存环境,并会影响该客观环境下生存的成员的思维方式、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

而文学是文化的载体,扎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下的文学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学风采,相比于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其他地域的诗歌作品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

春秋时期是历史上一个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局面的变化,导致了社会生活也随之发生改变,展现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一、宗周诗风与西秦诗风发展历史不同

作为春秋时期,作为重要的地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西秦地域,在当时作为一个新兴的地域文化,其地域下所产生的诗歌作品与宗周地域下所产生的诗歌作品有着差异性。

1、起源不同

对于西秦来说,关于其起源,在学术界有所争论,一部分以王国维为代表的西方戎狄起源论,在其著作《秦都邑考》中提出:“秦之祖先,起于戎狄。”

另一部分是一司马迁为代表的的东方夷族起源论,秦族的祖先应该是帝颛顼的苗裔女修是秦之始祖。后由于辅佐禹有功,故赐赢姓。

就周民族的起源而言,其隶属于华夏族,据说跟黄帝部落属于同根,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妻子姜嫄,生出的孩子“弃”,后为“后稷”是周民族的祖先。

2、地理环境不同

西秦所处地区,处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多样,该地区东临中原地区,西接中亚大陆,南接巴蜀地区,北临蒙古草原。属于文化交融的地带,几大文化圈相互渗透。

秦国建立之初,不断与戎狄斗争,直到秦文公十六年才取得战争的胜利,才“地至岐”。在一个半世纪里,虽然与戎狄战争不断,但是为了自身政权的发展,秦人屡次迁都,从西垂开始,向东迁移,最后为咸阳,始终没有出过关中地带。

、生产方式不同

秦人最初是在西垂立都,该地水土肥美,适合畜牧业的发展,后迁至岐地,与未东迁的周余民融合,由此生产方式发生改变,从畜牧业转变为农业,同时生活方式也有了不一样的改变。

从飘零的游牧生活转变为安定的定居生活,也同时加快了秦民族对周文化的吸收。而宗周地域的居民,始终是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一直从未改变过。

4、民俗民风不同

在秦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戎文化对于秦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西戎民族的长期侵扰,所以西秦长期与西戎民族,征战不断。

由于西戎民族有着“更相抄暴,以战死为英雄”的观念,所以,在长期的影响之下,西秦民族的人民,也有了“尚勇好战”的性格特点,也在《秦风》中都有所体现。

在周民族的发展过程中,西周时期,周王室的实力及其强大,这在《大雅》以及《周颂》中都有所体现

且由于宗周地域人民居住于自然环境优越的中原地区,农耕经济发达,抛去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是可以过上自给自足的生活,是安定的,和平的,从性格上来说,是温和的,并没有好战的心理因子。

由于这些因素的差异性,造就了西秦与宗周地域的诗歌作品,有着不同的诗风特点。

二、西秦地域的诗风特点

西秦地域的诗歌作品主要存录于《诗经·秦风》之中,共10首诗歌,从创作年代来看,创作于襄公时期的诗歌有《车邻》《驷驖》《小戎》《终南》。

创作于穆公时期的诗歌作品有《无衣》《黄鸟》《渭阳》。创作于康公时期的诗歌作品有《权舆》,但是也有两首不确定其创作年代,分别是《蒹葭》和《晨风》。

这些诗歌从多角度反映秦国的社会生活。西秦地域的诗歌风格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不仅有刚健之风,同时也有柔美之气。

1、刚健之风

秦人的祖先居住于杂居的“西垂”之地,翻开秦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长期戎狄进行斗争,这造就了秦人骁勇善战的精神,也因此其他诸侯国称为“虎狼之邦”。

秦国的地理环境与历史,对于《秦风》中所表现出来的刚健之气,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与齐人相比,秦人的更加具有尚武精神。在《秦风·无衣》之中有所体现。

诗中表现了秦国的战士无畏的精神,这是一首战歌。朱熹在《诗集传》中曾说:“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诗歌开篇使用设问的形式,通过一问一答,来体现秦军战士之间的相互鼓励,在每章末尾用“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些极其富有号召性的词语来体现秦国战士有统一的战斗意志。

面对敌人的到来,没有体现出退缩的神情,从中也体现出了秦国战士的爱国精神和无畏的精神品格。

虽然战争会造成亲人之间的别离,但是秦人所表现出来的并没有过于悲伤,厌战的情绪,在《秦风·小戎》中就刻画了一位妻子想念远征西戎的丈夫,诗中虽有想念之情,但是没有流露出厌战之情。

诗歌一共三章,每章的前六句,都是在夸赞秦国的兵马装备精良,秦国的军队实力强大。虽然在诗中有对于自己远征的丈夫有思念之情,但是更多的对战争的肯定,这都体现出秦国军民慷慨激昂的尚勇精神。这首诗说表达的诗歌情感与其他地区对于战争的态度是大相径庭的。

《豳风·东山》、《王风·扬之水》等其他地区中描写战争给人带来妻离子散,有家难归的情况,衬托出战争的残酷以及表现出浓厚的厌战情绪。

所以相比之下,秦国地区对于描写战争的诗歌作品是一首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同时也体现出秦人的尚武精神。

秦国地区的诗歌表现出来的刚健之气不仅表现在对于战争的大无畏以及乐于战斗的精神,还表现在喜欢田猎这一爱好上。《驷驖》就是一首描写秦国的君主狩猎的故事,从诗歌中能够看出田猎的画面,气势恢宏。

不论是从日常生活中来说,还是战争画面也好,否足以看出秦民族有尚武的精神,而表现在诗歌作品中就是一股刚健之风。

2、柔美之气

如果仅仅说秦国的人民是勇猛的,是战斗民族,是有失偏颇的,其实,在其诗歌作品中也有像郑卫之音的缠绵悱恻的诗歌作品。

《蒹葭》和《晨风》就是比较典型的爱情诗,而《渭阳》是一首送别诗,《权舆》是一首自哀诗,这些诗歌中所表现的都不是刚强的一面,都是一种柔软的感觉。《蒹葭》是秦国诗歌作品中最典型的柔美之气的代表作。

对于《蒹葭》这首诗的主旨在学术界一直以来都有所争议,但是多数学者都认为是一首爱情诗。该首诗歌中描写一位男子想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子,但却爱而不得的诗歌作品。

全诗没有提及一个愁字,但是却给人一种爱而不得的惆怅氛围。这样的诗歌作品不相秦国地区描写战争的诗歌的作品,那样气势恢宏,全诗给热的感觉是软软的,柔柔的。

同样带给人这种感觉的秦国地区的诗歌还有《渭阳》。《渭阳》是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诗歌背景是秦康公送别晋文公重耳回国时所创作的诗歌作品。

全诗通过送别自己的舅舅,从而想及自己的母亲,笼罩着一股浓浓的眷思之情。方润玉在《诗经原始》评价其为“诗格老当,情致缠绵,为后世送别之祖,令人想见携手河梁时也。”

《蒹葭》《渭阳》《晨风》和《权舆》这几首诗歌没有了对于战争的描写,有的只是对于自己内心思想感情的描写,所以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刚健之气,而是一种柔美的、缠绵的感觉,将自己的思想感情隐晦的通过诗歌表现出来,也体现出秦国的诗歌有一种婉约之态。

三、宗周与西秦诗风差异

秦国的诗歌作品之中既有表现在面对战争时,秦人的尚武与大无畏的精神,果敢勇猛之气,也有面对自己内心情感,缠绵悱恻之感,就是这样复杂的情感,造就了秦国诗歌风格的复杂性。

总体上来说是积极向上的,在婚恋的诗歌作品也是热情满溢的,对于行役思归诗来说是虽有怀念之情,但是也能看出其充满希望。

关于西秦诗歌风格特点,班固曾在《汉书》曾经谈及“山西天水、陇西、安定、北地处势迫近羌胡,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皆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耳”都与宗周地域的这两种诗歌类型的作品有着极大的反差感。

总结

文学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同的社会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文学,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实力衰微,且受到外敌的侵扰,为改变局面,周平王决定东迁,迁都洛阳,因此洛阳成为新的王畿。

作为新的宗周地域,其所产生的文学作品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最早的地域文学便是《诗经》,且《诗经》中的风诗中是各个地区诗歌作品的集结,而对于东迁后的王畿地区的诗歌作品也有所收录。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或其它问题,请在0日内与本号作者联系,如反映情况属实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责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