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
《越人歌》是一首唱之动情听之动容的歌谣:公元前年,楚王母弟鄂君子皙乘船游览越溪,伴奏的钟鼓乐声刚一停止,船家就手握船桨唱起了这支歌。子皙被船家表达的爱慕之情所打动,于是两人携手……
越人歌可谓是一首向思慕的人倾诉衷肠的诗,当时越人是用越语吟唱,而子皙找人翻译成楚文才弄明白对方唱的是什么意思。那么像这样一首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歌谣,为什么没有被收录到同时期的《诗经》当中呢?
解释这个问题,其实要涉及庞大的历史背景,本文去繁从简,试图从“地域”这个角度解析清楚。
我们都知道,大周朝有西周和东周这两个时期,在西周时期,周朝的首都是在镐京,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西安市长安区西北;而在东周阶段,周朝的首都则是在雒邑,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河南洛阳。从夏商周开始,河南就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我们再看楚越两地,在周朝时期活动于长江中游,涉及长江、汉江、淮河流域地区。历史上,自商代开始至周,以河南地域为“中国”的王朝,历来视江汉地区(今湖北)的南方地区和南方部族为“蛮族”,并且时有冲突发生。这种状况直至周礼崩乐坏,各诸侯争霸才有所改变。
由此,从地域角度来看,《诗经》从周初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间,采集收录四方各国民歌的总集中,几乎没有收录楚越等地民歌,原因大概在于汉江流域一向被中原王朝视为蛮夷,而各部族方言也难以被中原人接受;《诗经》之所以被视为“雅言(普通话)”范本,正是因为其标准语音来自于中原。
本文为什么要提及《越人歌》没有收录于《诗经》原事出有因:因本人散步喜欢听美文朗读,这会使我心旷神怡,走起步来都有脚踏祥云的飘逸感。
昨日散步正听着一个恬美的声音讲《诗经》,那声音如黄莺翠鸟,婉转悠扬;又似水如珏,清澈出尘,呢喃软语好似馨香如兰,芳菲心神,让人倍感舒适。可是呢,一切的美妙都被一句话给“砸”得支离破碎——“亲爱的听众朋友,请您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这首诗经里的越人歌……”所以,回家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算是为那个让我如痴如醉的声音尽一点微薄之力吧。
提起这首《越人歌》并不是想追寻三千年前“在黑暗的河流上被你遗落了的一切”。那早已是“星空下被多少人静静传诵着的,你的昔日,我的昨夜”。而今昔,我只想琢磨明白一个问题——《越人歌》与《诗经》没有毛关系。
最后,我想说:“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一首《越人歌》把爱抒发到了极致,浅吟低唱不禁令人柔情百转,荡气回肠。至于这首诗是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爱——伊阅伊有情,君看君心知吧。
#7月创作激励计划#本来应该写汪曾祺先生的《受戒》,稿子已经润色打底就差涂涂抹抹就可以焕然一新发布了,这又临时起意写了这么一篇文章,是丑是美,全凭读者喜欢。但愿您能喜欢,然后别忘了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