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诗经 >> 诗经知识 >> 竹帛说我看朗诵

竹帛说我看朗诵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

我看朗诵

赵竹帛

(年10月20日)

刚才,刁遒军朗诵了食指的《相信未来》;贾娟朗诵了席慕蓉的《青春》。

本期大讲堂所涉内容的表现,我要说:厉害了,我的哥;厉害了,我的妹!本期朗读,两人选材都很好。最近几期以来,朗读人都很会选材。遒军朗读的是诗人食指的作品,用饱经沧桑的声音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要相信理想未泯灭、要相信人生会灿烂、要相信未来会绽放。在这首诗里面,用三个递进写下:“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这是分层次的,在表达上就不能平铺直叙,要逐渐高亢。但这首诗的背景音乐选得不是太好,《安魂曲》得调整,曲调不能太压抑,可以由低沉转入到高昂。这首诗现在朗读的是节选,最后一句是“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如果是结尾,得颠倒过来“热爱生命,相信未来”。

中国的诗,不管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都讲究韵味,所以我们朗读要讲究“韵”,也要讲究“味”。汉乐府、诗经《大雅》《小雅》唐诗、宋词,一定是讲究韵味、讲究平仄、讲究韵律、讲究意境。现代诗,我们在创造意境的时候,也要讲究韵味。如果把韵味失去了,第一是朗读不好,第二是对诗的理解很肤浅,第三至少说明不懂中国传统文化。一般而言外国的诗我不太喜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韵味不行。诗一旦离开了意境,就不称其为诗,是顺口溜,那水平就很低了,我们一定要营造意像、意境。包括我们的歌词,为什么有的很好,有的很糟?好的就是把意像、意境营造出来了。比如上世纪八十年代,那首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歌曲一出,马上营造出一个画面:一个老太太领着一个小孩在落日余晖中,在海边沙滩上漫步。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是台湾校园诗人叶佳修。还有《乡间的小路》赤足走在田梗上,耕牛在旁,晚笛在歌唱。所以,我们在理解诗、在朗读诗的时候,首先在脑海中要有意境,要懂得诗里的意境,所选的音乐要与之相配,朗读时要讲究起承转合。白居易的《琵琶行》形容声音如大珠小珠落玉盘,高亢时飞流直下直抵三千尺。有时候像大江东去那种雄浑气势,有时候像外面小雨,时歇时急犹如雨打芭蕉的感觉。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作品的理解,包括朗读还要加强。

我为什么要提议开展朗读活动?第一是通过朗读对我们的文学作品,包括对社会、对人生有个清晰地了解。五十人轮番展示一番,很有可能有五十条信息或五十方面的信息汇聚于此,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第二,我想用这种方式向社会全员展示我们单位人员底蕴丰厚、热爱学习、水平不俗、水平不低。通过这段时间看,我们一些同事,在素材的理解把握上还可以,就如前几天我说的,是渐入佳境。但比如说有的诗,上次鸿梅朗诵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对林徽因及其诗文的评价是“涩”。虽然她的人生丰富多彩,但她的作品我不是很喜欢,作品对感情的表达不是很顺畅,但毕竟我们把它展示出来了,我也很高兴地体会到另一种风情与韵味。之前冯宁的朗读,其中有对亲人的眷顾、对往日幸福的追忆,内容很丰富。

这次贾娟朗诵的《青春》是席慕蓉的作品。她用青春的声音来展示青春,最后,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朗读选材真是不错。我想说的是,我们在朗读时,实际是一种向往,实际是一种展示,实际是向外界展示我们对人生的向往,它不应是颓废,高扬的是我们的勃勃生机以及我们不向命运低头的不屈不挠的意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