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不谄媚,富足而不骄纵,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不如贫穷而乐于正道,富足而谦恭有礼。
子贡说:《诗》有云,像打磨骨、象、玉、石那样反复精细,是说的这个意思吗?孔子说:端木赐啊,现在才可以与你说《诗》了,教给你知识,你能知晓新的东西。
1.谄,谄媚、奉承。骄,骄纵、自满。未若,不如。
2.乐,据皇侃版本,乐字下原有“道”字。所以乐或指乐于正道。好,喜好。
3.诗,指现在我们说的《诗经》。《诗经》是后世对它经典化的称呼,当时就叫《诗》。
[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句出《诗经-卫风-淇奥》。诗中原意,是指君子不辍修身,就像治骨象玉石那样反复打磨、精益求精。切、磋、琢、磨,分别是治骨、象(牙)、玉、石的方法。
4.赐,子贡名端木赐。称名,是长辈对晚辈的礼节。
5.始,开始。这里有“终于达到”的意味。诸,之于。往,过往、已知。来,未来、新知。
这一节的重点是要了解子贡引用《诗经》“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思。我们不能用现在的“切磋”“琢磨”的意思,把它理解成和人交手叫切磋,自己思考叫琢磨。它说的是古代工匠用兽骨、象牙、玉石制作工艺品的过程。
古代的玉器制作工艺品有很多讲究,这里重点说的,是要不断打磨,从粗糙而精细,然后精益求精。用它来象征君子求学,先专务根本,再遵从正道,向仁德的目标不断前行。那么,子贡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诗呢?
因为前面,子贡问孔子,一个人在贫穷、富足的时候,都保持相同的态度,不谄媚、不骄纵,这怎么样。而孔子告诉他,这样不错了,但还不够。保持一种态度,只是说你求学之心没有受到自身境遇的影响,但是所学的还没到家。什么样才算到家了呢?贫而乐道,富而好礼。
梅、兰、菊、竹,常用来象征君子的品格这就像前一章所说的,一个人饮食起居都不能保证了还要不要求学,一个人身心都很富足了还要不要求学。如果要求学的话,那就要有求学的态度:乐道、好礼。
不管你是贫穷还是富有,你的内心都没有改变,都保持着对仁德发自内心的追求,这样才算得上学到家了。
听了孔子对于求学的解释,子贡也就领会了精益求精的道理。所以,孔子说,可以跟你谈论《诗》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知道,诗是高度典型化、象征化的文学艺术,我们读诗,既要弄清它文本的含义,又不能止于文本的含义,还要读出它想表达的思想、情感、追求、取向等内在的东西。这也就是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
诗书礼乐中的诗,古代就特指诗经子贡用诗经中的一句来表达自己领会了孔子关于求学的道理,也就说明他初步理解了诗的含义,因此,孔子就说,这样才可以跟你谈论《诗》了。
我也想用这样一个过程,把国学经典,至少是《论语》、《诗经》和《易经》介绍给大家。这些国学经典值得品读,但是很多乱七八糟的解读把它弄得乌烟瘴气。希望我的讲读,能给大家一些不同的体验。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