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复兴”“国潮音乐节”等一系列有关传统艺术形式和传统服装的词条不断映入人们眼帘,而课堂上也出现许多不同的授课教师,让同学们眼前一亮。
近年来,传统服饰不断被年轻人接受,旗袍,中山装,汉服,唐装等服饰在青年一代人的生活中逐渐成为重要角色。其中,汉服成了“传统文化复兴”的主力军。
汉服进课堂,为何出现此类现象?90后,00后中不少人已经站上了三尺讲台,他们已然从青春懵懂的少年少女成为能够传授知识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行业迎来了新一代年轻教师,他们在为这个行业注入青春活力的同时,也在充分汲取着网络上流行的“汉元素”的营养。
穿古装上课的老师语文老师穿上带有儒雅气质的古装,旗袍与孩子们互动;数学老师一改地中海风格,成了网络流行的翻唱小哥哥;英语老师不再一脸严肃,身着中国服饰讲着一口流利的英文,这样的“违和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他们都选择了穿着汉服站上讲台,因此,就出现了老师穿汉服传授知识的热潮。
汉服为学生成人礼增添色彩内蒙古一所高校学生集体穿着汉服参加成人礼的一则消息引起了社会热议。校方受不少穿汉服上课的年轻教师的影响,决定在同学们这个人生的关键时刻穿中国传统服饰。
穿汉服的成人礼学生们纷纷调侃道:“学校终于跟上了时代潮流”,“我的颜值终于不会被校服封印住了”……这样欣颖而又独特的方式,是不少学校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不错选择。
汉服进幼儿园,启发儿童文化认同感除高校,大学外,不少年轻幼师带到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孩子们的目光被华丽的汉服深深吸引住了,课堂也更加活跃,不少孩子围着老师,向往着自己也穿上传统服饰的那一天。
殊不知,在享受这番视觉盛宴的同时,他们也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此外,不少家长也为孩子们添置传统服饰,支持孩子们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赞同老师的做法,为增强孩子文化自信注入活力。
学生纷纷晒出着汉服包粽子日常端午的热潮也伴随着夏季悄然到来。不少青少年在社交平台上纷纷晒出自己和家人穿着汉服包粽子的视频图片,引来不少赞美与羡慕。
传统服饰搭配传统节日,和着传统食品,不少同学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受到老师的启发。课堂上老师穿汉服的形象大大提升了他们对汉服的好感度,对传统文化的好感度。
穿汉服包粽子这种通过网络渠道分享自己对汉服的热爱的方式,已经活跃在广泛大众中。对于人们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了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
网络与汉服结合,传统服饰受喜爱随着5G时代的到来,汉服的传播形式也更加丰富,网络直播,短视频平台,更是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一些艺术类科目教师通过利用拍摄短视频的方式,解读流行音乐的歌词,曲调,他们穿着汉服,解读中国文字,又何尝不是传承文化。前不久火爆全网的藏族小伙儿丁真,虽不是汉服,但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他狂野不羁而又帅气的外表透露出中国少数民族野性的美与纯洁。
此外,也有老师穿着汉服解读中国古典名著。如《红楼梦》《诗经》等一系列文学瑰宝,都通过他们的努力传播到每个网民的内心深处。与此同时,中华文化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总的来说,汉服与网络结合,充分响应了时代的需要,也充分利用了时代的条件。
汉服复兴有利有弊,是否应该大力弘扬?凡事都有两面性,汉服也不例外。它在弘扬传统文化,助力实现文化振兴,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社会问题。
首先是其高昂的费用。一些青少年过度追求服装品牌知名度,大量挥霍父母的财产,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此外,汉服在学生间流行开来,也掀起了一阵跟风浪潮,校园风气不断被污染,攀比现象也属实存在。
生活中穿汉服的人之前也有一条关于汉服攀比的视频,引起大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