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动高质量发展
馆藏鉴赏
之
明四家
沈周
水岭,他堪称
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前后思潮的
迥然不同就是以沈周为分
方向
和审美意识发生重大转换时期,
是
沈周。
明代中期
也是中国画的发展
代最重要的文
人
画流派,其开创者就
明代中期
在苏州
地区
形成
的
吴
派是明
(-)
沈周,字启南,寓以《诗经·周南》中周公之化之意。号石田,长洲(今江苏苏州)相城(近阳城湖)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他师法元四家,也曾收藏(元)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时旁涉南宋院体画和浙派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
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诗经·周南》
《诗经·周南》国风中的部分作品,为周朝时期采集的诗篇,因在周王都城的南面而得名,同时“南”又是方位之称,在周代习惯将江汉流域的一些小国统称之“南国”或“南土”、“南邦”(见《小雅·四月》、《大雅·嵩高》)等,所以诗的编辑者便将采自江汉流域许多小国的歌词,连同受“南音”影响的周、召一些地方采来的歌词,命名为“周南”,以与其他十三国风在编排的形式上整齐划一。《诗经》国风中《周南》总计十一篇分别为: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螽斯、桃夭、兔罝、芣苢、汉广、汝坟、麟之趾。
吴门画派创始人
位明四家之首
沈周(年11月21日-年8月2日),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时旁涉南宋院体画和浙派等。纵观沈周之绘画,技法全面,功力浑厚,在师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中国古代一向以来对画家都不怎么重视,正史上就找不到几位画家的介绍。但在《明史》,《沈周传》中就有记载关于对沈周的描述:“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故被誉为“明四家”之首。
文徵明(年11月28日-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为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唐寅(年3月6日-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
仇英(约年—约年),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吴县(今苏州),明代绘画大师。
早年天资聪慧
正统四年(年),长洲知县故意在粮租上为难任职粮长的沈恒(沈周之父),沈周上书辩白。知县不再为难沈恒,于是时人推崇沈周,其父也将更多事情交与沈周处理。正统六年(年),沈周代父听宣于南京,以百韵诗上呈户部主事崔恭。崔恭得诗惊异,疑非其所作,于是当面要求沈周短时间内作首《凤凰台歌》,沈周提笔迅速写成,词才焕发。崔恭大加赞赏,比之王勃,并同意沈周要求,免去其父粮长之役。
下面这首诗词就是当年沈周即兴所创作:
《凤凰台歌》
沈周
江上秋风吹鬓丝,古台又落我游时。
六朝往事青山见,四海閒人白鸟知。
诗卷也充行李货,布袍不直酒家资。
弹无长铗怀无刺,浩荡高歌归去兮。
中年作品涌现
四十岁至五十岁为沈周山水画艺术风格“粗沈”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沈周在这阶段的山水画法主要取法元四家之一的王蒙,兼学董源、巨然,形成细密风格特征,同时又不局限于家学与王蒙或宋画风格的影响,旁及吴镇、黄公望、倪瓒等的画风。据馆藏文渊阁版影印本《四库全书》中就记载了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论:『石田绘事,初得法于父、叔,于诸家无不漫烂。中年以子久为宗;晚乃醉心梅道人,酣肆融洽。』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面貌,其绘画作品的样式由繁入简,由细入粗,且向大幅拓展。而在绘画题材上多取材江南田园风景,并以画家的独特情思融入笔端,表现出苍茫厚重的山水情境,作品已显现出“细沈”向“粗沈”转化的趋势。
《庐山高图》
.8cm×98.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庐山高图》是沈周四十一岁(年)时为贺老师陈宽(醒庵)的七十岁寿辰而精心绘制的巨幅山水,因陈宽先祖是江西人,又以“庐山陈汝言”自称,所以沈周以此祝寿而作的山水,构图深邃繁复,笔法缜密细秀,气势沉雄苍郁,细密而略见清晰的牛毛皴,浓墨点苔、焦墨破醒的苔点法,都源自王蒙之法,仍属『细沈』风貌,然尺幅之大,为沈周存世作品中之最,已开『始拓大幅』之例。
局部赏析
《魏园雅集图》
.5cm×47.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局部赏析
此画中营造了一种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围。远处峰峦陡起,轻披薄雾;近处山顶与中部山腰,露出多处缓缓向上的台地,泉水从山涧飞流直下,汇成淙淙小溪。溪水旁有一小桥,茅亭内四人席地而坐,书童侧立一旁正听候主人吩咐,一老者拽杖而来。山上山下,草木葱茏,叶红似火的枫叶点缀其间,更添几分胜地雅集美景。画家皴染兼施,构筑的画面气魄雄浑沉静,画心连画家共六人题咏,实为诗书画熔为一炉的山水佳作。
成化五年(年),沈周于正月十三日,与父亲、伯父、杜琼、徐有贞、祝颢(祝枝山爷爷)等赴“小洞庭”参与刘珏六十大寿。同年冬,沈周与刘珏、祝颢、李应桢、陈述、周鼎等拜访魏昌。在这场聚会中,沈周应他人请求,作《魏园雅集图》以表现聚会盛况。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下刘珏这个人,刘珏是明代中前期正统至天顺年间颇有名气的诗人、书法家、画家,绘画的成就与贡献尤为突出,吴门画派领袖沈周早年曾得到他的亲自指授。在由元代文人画过渡到吴门画派的转型接点上,刘珏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被誉为“吴门画派的先驱”。
(—)
刘珏
刘珏,字廷美,号完庵。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宣德中,苏州知府况钟举为吏,不就,得补生员,正统三年()中举人,授刑部主事,迁山西按察司佥事,年五十弃官归。卒年六十三。
刘珏仰间帖纸本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
天顺三年(公元9年),做官三年后弃官回到吴中。在自家屋后小圃叠石为山,引流种树,并在山上筑建亭子,号“小洞庭”,刘珏的诗文清丽,“工于唐律,时人称为刘八句”,著有《完庵集》传世。
刘珏草书李白《歌行》手卷
其实,沈周也是一位书法家,中年以后专师黄山谷,挺劲奇倔。其中以《化须疏》最为有意思,让我们来看看此帖全貌(横置观看):
《化须疏》
释文:“伏以天阉之有刺,地角之不毛,须需同音,今其可索,有无以义,古所相通。非妄意以干,乃因人而举。康乐著舍施之本,崔谌传播种之方。惟小子十茎之敢分,岂先生一毫之不拔,推有馀以补也。宗道广及物之仁,乞诸邻而与之,存道有成人之美,使离离缘坡而饰,我当榾榾击地以拜。君对镜生欢,顿觉风标之异,临河照影,便看相貌之全。未容轻拂于染羹,岂敢易捻于觅句。盛矣荷矣,珍之重之。谨疏。”
《化须疏》局部
此帖很有意思。所谓“化须”,化是化缘,就是向别人化点胡须来。沈周有个朋友赵明玉十分爱美,却没有胡子,十分苦恼,朋友们争相出谋划策、争论不休,后来沈周说他有一个朋友周宗道是个美髯公,可向其“化须”。于是,沈周就当真给周宗道写了一封信,就是流传至今的书法名作《化须疏》。
此帖深得黄山谷行书的神韵,用笔骨力劲健,纵横开合,放而不纵,逸而不散;结构中宫紧敛,精神内聚,大撇大捺放逸有度,气象不凡,横竖长短随势而化,分布得宜。对于山谷用笔一波三折及擒纵之法亦把握得较有分寸,并未处处套用,造成陋习,故细观沈周此书,貌似不变中寓变,实皆随形势而成。沈周自近40岁时开始学黄山谷书法,至此50岁时已十多年,正是进入佳境之作。
晚年画风老成
沈周山水画艺术的绘画晚期是六十岁以后。这时期沈周的绘画,将吴镇多变的笔墨之道、王蒙画风中的细密厚润和黄公望笔法的雄伟潇洒融为一体,“集诸家之法”而形成一种练达、浑厚、苍茫、苍润的山水画艺术风格,成功地表现出了一个画家对自然的阐释、对笔墨的释放和自我精神的表现。他晚年的作品用笔沉稳,浑厚简达,湿润苍茫,雄健而坚实,笔墨粗简豪放,气势雄强。真正意义上的“粗沈”风格特征日臻成熟。
《京江送远图》
28cm×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作于六十六岁的《京江送远图》(京江(今镇江)),署款“沈周”。引首清·王时敏隶书“名迹贻徽”四字。后纸有明·文林“送吴叙州之任序”,祝允明“送叙州府太守吴公诗序”。此图画法反映了沈周晚年成熟的“粗沈”面貌。画面作平远式布局,近景柳堤河岸,众人揖手送别;中景辽阔江面,扁舟一叶,主人公船上拜揖告别;远景丛山相叠,连亘无际。
景致极为简略,构图是不偏不倚。左右呈现出一种很中正的平衡感。这是一种非常平和的,极端平和的心态,没有一丝的负面感情,还有整体画面特别的接近。沈周这个人是心无杂物的,一般情况下我们去考虑离别这些事儿,总是会感觉到有一些伤感,我们看到画里的这次离别,是非常平静的。这两个人没有因为对对方的恋恋不舍而觉得分离是一种失去,相反那份伤感被另外一种更强大的感受给覆盖了。这就是彼此的尊重和信心,相信双方在自己之外,还需要有其他的,甚至是更美好的生活。相信对方的情谊。因为这份感情、尊重,信心,那么此刻的离别就变得充盈了,各自安好。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向往的情感。是多么独立而且健康的人格,才能有这样的一种送别。我们喜欢沈周,很多时候不是因为他画了什么,而是因为他带着什么样的气质去画,它展现出来是人类性格里多么美好的部分。
局部赏析
《京江送远图》已是典型的"粗沈"面貌,景致极为简略。近处坡岸众人揖别,中部浩渺江面载一舟辞行,远方群山逶迤境界开阔澄虚;山石保持董、巨体貌,而皱法短粗,属斫拂式短笔皴;坡岸板桥的轮廓线施以整饰线条,洗练质朴;淡墨浅色的渲染与浓墨攒苔、深浅叶点相间,使墨色富层次变化,并具苍润之致,画风简洁苍秀,雄劲浑厚属晚年代表风格。
如其六十七岁所创作的:
《千人石夜游图》
30.1x.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千人石夜游图》卷展现的是文士执杖夜游的闲适。这类纪实作品中的景物,只取标志性的建筑或意象化的风景点到为止,对客观世界的再现显然不是沈周的兴趣所在。对于“实景山水”和“胸中丘壑”两者的关系,沈周有自己的理解。对客观世界一比一的描绘似乎无法激起他太多的兴趣,尽管他也有带纪实性质的作品,但他似乎侧重的是记录事件本身,而不追求对自然景物的真实再现。《千人石夜游图》卷是典型的“粗沈”面貌,景致疏简,淡墨渲染,浓墨点苔,色调层次变化丰富,且运用整饬式勾线,斫拂式短笔皴,画风雄劲而浑厚。
如其七十一岁所创作的:
《京口送别图》
30×.5cm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是沈周为挚友吴宽所作。描绘了近岸上杂树楼阁,岸边停泊的船舱内,数人似在依依话别。笔墨雄健,墨色浓淡相生,虚实相映。弘治十年,吴宽离开苏州返回京师任上的时候,时年七十一岁的沈周为其送行至京口。旅途中,沈周和韵吴宽诗二首,并且绘制《京口送别图》赠与最为相知相惜的朋友吴宽。
镇江京口自古以来便是交通枢纽,也是诗词书画中,经常出现的送别之地。古代送别图的意象源自送别诗,送别诗在唐宋达到鼎盛,王昌龄的著名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也是以京口为背景创作的。王昌龄被贬江宁时,好友岑参也作诗相赠,“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其它以镇江京口为背景的送别诗词也不胜枚举,如唐代王维《送邢桂州》:“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宋代苏轼《西江月·送别》:“昨夜扁舟京口,今朝马首长安。”而这些饱含离情的诗歌也带动了送别图的创作。
此去经年,山高水远,天涯海角,生死两隔。五百多年前,两位江南文人的情谊,也永远留存在这画意诗情中。
本文中《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图片资源来源于长宁区图书馆馆藏、其他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人民美术出版社.沈周精品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0.
[2]鹭江出版社.四库全书:(清)文渊阁藏本[M].厦门:鹭江出版社,.6.
[3]古诗文网.登凤凰台.[EB/OL].[-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