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那个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处申诉的哀苦、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读来仍使我们深为感动。
诗的一开头从两人定情写起,“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口气活泼俏皮,见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个性。“送子涉淇……秋以为期”,写她虽然责怪“氓”没有请媒人来正式提亲,没有立即答应“氓”的求婚。可是面对生气恼火的“氓”,她情意绵绵地一路相送,并温柔地劝慰他,最终答应秋天办婚事。这几句表现了她是一个温柔而有主见的女子。从诗的最后一章里的“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来看,两人小时候是邻居,关系很融治,后来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家离得比较远。因此,两人之间是有深厚的感情基础的,“氓”贸然来求婚并不冒失,女子答应了他也不是出于轻信。
两人关系明确后,女子开始享受甜蜜(有时候带点苦味)的恋爱生活。“不见复关……载笑载言”写出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挚依恋。“尔卜尔筮……以我贿迁”写两人很顺利地结婚了.
“桑之未落-不可说也”是议论性的诗句,它暂时中断叙事,却又隐隐暗示了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吁嗟鸠兮--无与士耽”连用两个感叹句,语调激切,以警醒、提示的口吻劝告所有的女性:“士之耽兮.--不可说也”,语气舒缓下来。流露出女主人公的无奈和无助,令人同情。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两句,透过桑叶衰败的景象让人预感到不如意的事情终究发生了。第四、五两章总括婚后生活状况,井表明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雪上加霜的是,女子的兄弟不但不同情她,反而笑话她,她只能自己伤心!回忆至此,女主人公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最后一章表明女子决绝的态度。回想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若等复杂情绪时都涌上心头。但她已经对“氓彻底失去了信心,只有干脆明了地说算了吧!这种处理方式表现出女子的清醒与坚强。
人物形象分析:诗歌开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展现了一个处处替别人着想,又善解人意的女性形象;“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单纯、天真、善良尽显其中。“女也不爽”说她不仅钟情,且品行端正。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诗句中在满了她对痛苦婚姻的无限悔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是女子恪守妇道的宣言。“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表现中国女性的勤劳可爱。
诗歌的最后通过“女也不爽,士或其行”与“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对比,终于认识到男女的不平等。怀念美好爱情但绝不留恋“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现出她刚烈坚定的性格特点。氓的“二三其德”说明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情与礼的矛盾及夫权对妇女的摧残。
作为一名女子,要自立自强,做事不可轻易相许,对婚姻大事要慎重,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艺术手法:A,赋、比、兴手法的交替运用。
全诗六章,每章十句,赋、比、兴手法交替运用。第一、二章运用赋的手法,写男子求婚、女子恋爱,结成夫妻的甜蜜回忆,缠绵情深。第三、四章比兴结合,写女主人公在生活中得出的痛苦教训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第五章陈述铺叙。前半部分继续回忆婚后的不幸,后四句则是回娘家后的情景,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最后一张赋兼比兴。表现了她对“氓”的痛恨和决绝,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B,具体运用及考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