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诗经粗解召南篇之草虫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降。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喓(yao1)喓:虫鸣声。
趯(ti4)趯:跳跃状。
阜(fu4)螽(chong1):蚱蜢。
觏(gou4):遇见,一说覯精,即交合。
陟(zhi4):登高。
蕨(jue2):初春,嫩芽可食。
惙(chuo4)惙:忧伤貌。
说(yue4):同悦。
薇:春末夏初,茎叶可食。
夷:平静。
图/诗经名物图解.细井徇草虫嘶鸣蚱蜢飞,未见君子烦更愁。何时相遇又相聚,心头万千情丝休。
登上南山采新蕨,不见君子忧且伤。何日相遇又相会,喜上眉梢不彷徨。
南山高处去采薇,难见君子苦愈悲。何年相遇又相交,轻启奁匣细描眉。
图/诗经名物图解.细井徇此首诗无疑是一首思念之作,一说是家妇思丈夫,一说是良臣思明君。时令从初章的秋季,到次章的初春,再到末章的春末夏初,思念之情越来越浓;每章均为七句四言诗,在此同样用二十八个字来简译,实不能描绘其万一,望阅者自行多读,详加揣摩。“见”与“觏”二字,再三出现,按理推断应不限于其本义“遇见”那么简单;《易》曰:“男女觏精,万物化生”,故而隐为“交合”之义。
若主旨为思念明君,或可释为“觐见”之义,然而本诗属于民风,若按后世唐诗的套路来解释为思见明君,多多少少有些牵强附会之嫌,暂列于此,望阅者自夺。
《诗经译注》:周振甫,中华书局,年版;汉典网。
注:原载于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