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三年前评出的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诗词,总计有四十首诗词,囊括了四言古诗、唐诗、宋词中的经典名作。其中《诗经》有两首诗入选,分别是《关雎》和《蒹葭》,一起再来重读这两首诗,看看它们的高水平体现在哪里。
《国风·周南》之《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诗经》的开篇之作,当然同时也是《国风》的第一首诗。第一首就以爱情诗作为开端,这也应该是做出了很多权衡与考量的。虽然在孔夫子之前,《诗经》就应该已经成型,但他肯定是对其中诗作的次序做了编排的。
孔夫子经过十四年的羁旅生涯回到鲁国后,做的第一件完整的大事应该就是重新整理编排《诗经》,这在《论语·子罕第九》中可以得到印证。加上他对于西周早期的礼教极其推崇,当然也是用《诗经》里的诗句来为自己的话做印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确实是孔夫子把《关雎》编排为开篇之作,那么他一定是本着参照周初礼教的初衷,以《关雎》来给整部《诗经》定个基调,那就是“思无邪”。
《关雎》是人们研读中国文学史永远绕不开的诗篇——大概孔夫子也是存了这样的心思,这是一个诗人遇到一位漂亮温柔又善良的姑娘,于是就想与她成为伴侣的故事。很不幸,他并没有得到姑娘的回应,于是就非常不安,成天脑子里想的都是她,夜里都根本睡不着。
后来,年轻的诗人大概总算回过神来了,应该是他主动向对方表示情意,矜持的女孩才能给他回应啊,这样后来大概是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成全了这一对璧人,终于是鼓瑟又弹琴,敲钟又打鼓的喜庆起来。
春秋之时已是周王朝江河日下,礼乐渐次崩坏时期,这首“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开篇之作无疑有着尊崇夫妇之德的教化之意在其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已明示:淑女和君子的夫妇之德,具有极其明显的典范意义。
《国风·秦风》之《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出自秦地,秦国本就地处西北边陲,常有外敌侵袭,大小战事颇多,因此秦地民风剽悍,而这一点也体现在《秦风》的诗作中,震撼人心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等铿锵诗作正是出自《秦风》。
而恰恰令人想不到的是如此一个忧伤又情感细腻的诗作竟然出自秦地,而并非出自郑地,或者说邶地、鄘地、卫地那等爱情诗遍地的区域。也许正是这首诗在《秦风》中显得特立独行,也更容易让人们去用心解读诗中蕴藏的艺术力量。
诗中讲述的内容其实也很简单,诗人可能在这河边看到过一个美丽女子,更大的可能是他只是看到了女子的一个侧影,然后就感觉自己遇上了这辈子要等的那个人,每天日思夜想。
之后诗人按捺不住心中的想念,就顺着河流的上游下游来来回回地寻找,期待能和那位女子再次相见,然而命运总是喜欢跟人们开玩笑,虽然给你看到希望,最后却将那希望再狠狠打碎。
写景、写人,相得益彰。虽然他没有找到他期待的美丽女子,可却留下了至美的景,和至美的人。应该说,他在寻觅女子之时,很可能不止这一天,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若是真心意在寻觅佳人,又怎会如此细心在意河边蒹葭枝叶上的白露?
由此说来,他很可能找了不是一天,而是找了很多天,经常从天蒙蒙亮,找到日上三竿,每次都是如此,再如何,这河边芦苇丛的情形也该看得个透彻了罢。
这两首入选中国历史上高水平的诗,不在文笔有多么优美,或者诗句中有多少荡气回肠的套路。相比其他入选的诗词,甚至可以用词句简单来形容。真正让它们入选的是两首诗的用意,或者说诗作本身的立意。
可以说《关雎》是孔夫子用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就是说作为树立当时亲近而又克制的夫妻之德而特意为之。而《蒹葭》就是让人们进一步理解爱情,这就比较高远了,爱而不能,爱而不得的缺憾美向来是备受人们推崇的。
百家号独家发布。
想了解更多相关话题,